
2008年,我即将十九岁,在小姑姑的陪伴下,拖着行李箱,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初次踏上这座安徽小城。
不客气地说,抵达第一天,我的心便凉了半截。
报到结束,姑姑陪我去转悠,出租司机把我们放下两边只有四层高楼房的路边,我一脸迷茫地拦住一位路人问:“你好,麻烦问一下,这里的市中心在哪里?”
那人奇怪地打量了我一眼,慢吞吞地答道:“就这里啊。”
我很诚实也很不合时宜地“啊”了一声,理所当然地换来了对方的白眼。
这是我在这里的第一天,而以后将近一年,我都保持着这样格格不入的姿态。
2012年,我即将二十三岁,拖着箱子于深夜离开这座城市时,回过头的刹那,忽然想起四年前的自己,唇边不自觉流露出释怀的笑。
原来一转眼四年。
四年里,我在这座城市搬过三次家,体验过那么多第一次。
第一次找房子,第一次铺地板胶,第一次挂窗帘,第一次通马桶……每个第一次,都是我在努力适应这里生活的凭证。
我还记得军训时的那个小姑娘,新染的头发扎成两条辫子,在队伍里叽叽喳喳,回到寝室却闷闷不乐。水土不服连续一周拉肚子令她拉到虚脱,她惶恐地跑去看医生,却被忽悠买了一堆毫无用处的药,最后一个人叼着烟蹲在阳台生气。
那时候的她鲁莽又慌张,害怕被这个狭小的世界同化,又害怕不被同化而无法真正融入这样的狭小。
是啊,生活常常就是这样令人束手无策的悖论,而往往,只有时间能够给出我们正确的解答。
四年后,当我即将离开这里的时候,我终于能由衷地说,我并没有被这个狭小的世界同化,但我却忽然分外感谢这曾经的狭小,因为曾走过的所有,都是丰富而宝贵的经历。
还记得大一那年回家,我听过一个不算笑话的笑话。我的高中同学,因为学校的寝室不合她意,立即打包回家,下定决心明年再考。而我实在没有勇气告诉她,她口中非人的居住环境,其实比我的宿舍好十倍以上。
当然,我讲这个段子并不是想证明她多么娇气我多么顽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信念和活法,她最后复读果然换了个满意的宿舍就是最好的证明,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与坏。
而今日,我只想以微笑与这座小城作别,我们也许不会再相逢,但记忆永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