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着窗外飘着的雪花,想想转眼又快到寒冬腊月了,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我们东北人家家是要吃黄米饭的,因为民间流传这这样一句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听了这话你是不是被我们东北的气候吓到了呢,哈哈。也许你会问,真有那么冷吗?你来试试就知道了。
为了不让下巴冻掉地上,所以就家家都选择在这一天吃黄米饭,因为黄米属于粘性的,寓意吃黏米来粘下巴。
其实也没有流传的那么冷了,只不过是民间流传的民谣而已,特别是现在气温在逐渐转暖,完全没有了过去的寒冷天气。但是这腊八吃黄米饭的民俗却始终没有改,一直流传到现在。
黄米饭做熟了黏黏的,用筷子一挑能抻出老长,有的人还在黄米饭里拌上猪油,吃味道起来很香。可是我却不爱吃黄米饭的味道,就更别提拌猪油了。可是我爱吃用黄米蒸的粘豆包,黄澄澄的很筋道很好吃的。

粘豆包是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用黄米面和豆馅自制而成。早有耳闻粘豆包是东北十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吉祥喜庆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捉妖降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东北还有句俗语叫做:“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用普通话解释就是别把小人物不当回事儿,关键的时候有用的意思。以后呢,你要是遇上小看你的人,就拿这句话砸他好了,嘻嘻!
在过去一到了腊月快过年时,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淘米蒸豆包了。小时候妈妈上班没空蒸豆包,我就去农村姥姥家去吃豆包。那时候的农村一要到快过年,可热闹了,杀年猪的,蒸馒头蒸豆包的,还有办喜事的,农村那时候兴娶个媳妇过大年,图个喜庆团圆。年前这会真是热闹非凡啊!我也在放寒假跑去姥姥家凑热闹,蹭豆包吃。我那时候最喜欢吃粘豆包了,新出锅的豆包一顿能吃七八个,天天吃也吃不够。现在不行了,馋了想吃无奈胃不好反酸,也只能就吃两三个解解馋就好。
每次临过年去姥姥家,看着姥姥和舅妈在屋里忙前忙后的张罗着淘米蒸豆包,我就喜滋滋的坐在热炕头上坐等着吃豆包了。蒸豆包的程序比较复杂,步骤如下:

当年新打的黄米洗净沙子倒进大盆里温水泡一天一夜,晾半干,去加工厂碾成面,再掺上一定比例的玉米面(注意,这里放的玉米面要掌握好了,多了豆包就失去了粘度,吃起来没嚼头,少了,豆包由于太粘软蒸出来就会不成形而坍塌),然后再加入冷水和好面团发酵一夜。等发酵好了,要有力气的人去反复的揉面,一直把面团揉匀为止。
泡了一夜的红小豆或红芸豆扔进大锅里,放白糖一块煮。豆子烀 熟不破皮,捣烂,这个过程是不断火的,所以一定要看着火,火大会干会糊,火小太稀,程度求一个刚刚好,需要耐心和经验。烀好了豆馅,大家齐动手开始攥豆馅,捏成一个个蛋黄大小的团儿放好备用。
备好面攥好了馅,这时候就可以唤来七大姑八大姨边唠家常边开始包豆包了,揪一块黄米面团好用手指压扁,包进豆馅,团成圆,说说笑笑间一大盖帘豆包就包好了。
大柴锅添水烧开,架铁帘,铺上秋天备好的苞米叶,因为苞米叶子取其天然味道会更独特,另外比屉布易清洗,所以过去农村都选用苞米叶来做蒸豆包的底垫。然后,把包好的豆包放在屉上盖好锅盖就烧火开始蒸了。约莫20分钟的时间,香喷喷黄澄澄的豆包就出锅了。
刚出锅的粘豆包不能直接吃,要用一个小木板蘸上水,把连在一起的粘豆包划开,放室外冻上。粘豆包只有冻过才接地气儿,冻实诚的粘豆包不发散不牙碜,劲道耐嚼。冻好后装袋存缸,随吃随拿。有些小孩喜欢直接啃冻豆包,冰凉凉的粘豆包冻得当当硬,小孩子攀比着谁牙口好。记得我小时候还跟着啃过冻豆包呢,要是放现在,我可没有那个好牙口了。

咋吃?煎着、烤着吃、蒸着吃,蘸白糖,拍扁了用油炸也不错。
如今一年四季,粘豆包满街都是,包装精美,目不暇接。豆包外型大都是一样的。粘豆包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用黄米面做的,一种用江米面做的,也就是南方人所说的糯米面。一到冬天东北的天很冷,蒸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粘豆包,吃着甜甜糯糯的是不是很有幸福的年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