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他要写一部新版的1001夜故事,他认为错误更值得珍惜,所以马云所要写的大作就暂定名为“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让大家一起从错误中学习。马云曾在台北举行的两岸企业家峰会上发表演讲,成为全场瞩目焦点。马云在演讲中是大谈他的失败经验,也不断灌输今天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美好,坚持理想的观念。可惜的是,很多人死在明天晚上,不可能看到后天的太阳,只有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今天活得好活得强,才有可能看到后天的太阳。谈到机会马云曾经说,如果一个人眼睛里面老是盯着李嘉诚、盖兹,每天微信里看的是马云的语录,你不会有机会的。我以前也是,看见台积电、郭台铭,火气就大,他们把我的机会都拿走了,我觉得什么时后才能超越李嘉诚?但我放下这些东西,看看旁边的老王、小李,他们在一点一点的完成他们的梦想,才有了我今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就要向他看齐比肩,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要反省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毛病。《正义》《荀子修身篇》:见善,修然必已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见贤思齐”又是个人人皆知的成语,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话的意思呢?孔子的教育方式最朴素、最实在,也最具体可行,往往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但知易行难,坚持不懈更难。这两句前半句好说:一个人只要有心都能学会、都能做到。但后半句的事情就没这么简单了:往往遇见表现不如你的人或者有小毛病的人,做了不得体的事或者错事,可能就不以为然了,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幸灾乐祸。就如网上有个段子“青春痘长在哪儿你最不担心”,回答是“长在别人的脸上”。是非标准虽然你随时都能讲出来,可是你的心态却未必就能摆正,而看见别人的短处要是再能反思自己,就更不容易。这种切记体察、知行合一,实在是孔子学问的核心关键。
在讲起这句的时候,人们更多的关注脍炙人口的前半句,而不怎么关注鲜为人知的后半句,虽然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向成功学习人人趋之若鹜,失败更多的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是寻找心理平衡和自我安慰的“点心”,这便是人正常的想法和思维模式。但是“反者道之动”,真正要取得比他人更高的成就,获得与常人不一样的人生,往往就要克服人性的“天然”,这也是“克己”的功夫。
为什么“见不贤而内自省”比“见贤思齐”更重呢?简而言之一句话,成功不可复制,失败却可能重演。这也是儒家的学习心法、成长心法。无论学习什么,始终有个“我”字,读书学习坚持向内看,关照自己,看人看事,也把自己摆进去,对照自己。好的地方,就问一句“我有没有,如果有是不是做到不偏不倚了,如果不是那我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向书中说的或别人做的那样?”不好的地方,更要问一句“我是不是也是这样,如果是的,用别人的前车之鉴警醒自己立马改正,如果不是,也要告诫自己不能犯这样的错误。”道理很简单,做起来也不难,贵在日复一日的坚持。
张居正讲解说,人之自修,磨砺之功,尽在自己身上;而观察别人,正可帮助自己。养成这样的学习修身习惯,则无一人不是自己的学习对象,无论贤愚;无一事不是自己的研习平台,无论成败。这样长期坚持,想不进步都很难。记得有位师兄,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但文字水平进步不大,后来有位老同事告诉他,每次开会时注意留心领导的讲话,他讲上半句的时候,你就在心里接下半句,然后等领导讲出来再对比,长期坚持必然功力大增。他便按照同事的办法去做,原本无聊的开会时间,反而变得有些乐趣了,天长日久,发现自己的文字越来越合领导的口味了,文字功底也有了很大提升。想起这些身边的例子,再来品读先贤的言语,别有感触。
真要能做到“见不贤而内自省”,你会发现这竟然还是修心之法。在设身处地思考别人的过错的时候,把自己摆进去体悟比人的失败的时候,会发现原来大多数时候,这样的过错和失败在自己身上也有可能发生,甚至也发生过。便会自然而然生出理解和宽容,大家都会犯的错误,何必过于计较。如此,既能检讨自己,还能原谅他人,天地便开阔了起来,想不进步都难。
不过,人们往往不是这样,在道德的修养上把自己摘出来,道德的手电筒只照别人,说起别人的过失慷慨激昂,俨然自己是圣贤的化身。而在利益面前,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在边缘想挤进核心位置,不沾边也要用力掺和,绞尽脑汁要“多收三五斗”。如此便成了华杉老师说的,“见贤思齐”做不到,每天琢磨的都是“见钱思齐”,做自己的发财梦。我们往往都觉得自己缺钱,别人缺德,恐怕很少有人认为自己缺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缺德,只是或多或少,缺德比缺钱更厉害,也更可怕,而且缺德了有钱反而更可怕。认识到自己缺德,才会不断修身自省,才会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