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066 陆铭《向心城市》

读书笔记066 陆铭《向心城市》

作者: 冰蓝色的太阳 | 来源:发表于2022-09-11 21:42 被阅读0次

    这是陆铭教授著作《大国大城》的姊妹篇。核心思想与《大国大城》差不多,就是语言上倾向于科普性质的生动形象而已。看过《大国大城》的就不用看这本书了。

    作者对城市也做出了新的解读,一方面,回归城市的本质。与古代城市诞生的原理相通,陆铭给出了一个博约的定义:城市是方便人和人见面的地方。另一方面,《向心城市》中再次强调,看城市,要跳出当前行政管辖的限制看,而跳出行政边界的视角看城市,有着多层含义。

    首先,行政边界有其历史成因,但如今再看,一个城市经济体的运作已形成了其自己的边界与辐射。这一点,用夜间卫星地图上显示的灯光即“灯光城市”的概念看,反而更为清晰。

    其次,对城市进行国际比较时,要意识到中国的城市和国外有着完全不同的规模尺度。在中国,“市”的概念是一个行政管辖单位。很多外国的“城市”放到中国,其规模往往相当于我们的县或区,而中国的直辖市放到国际上,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几十个城市连片发展的“都市圈”概念了。以具有相当特殊性的超大型都市东京来说,东京都面积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而东京圈则相当于上海加苏州的面积。

    第三,要从单个城市的边界跳出,习惯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思维思考区域发展。都市圈的概念可以参考通勤圈,有一定的半径,有地铁和轨道交通,有明显的区域分工,更加集聚;而城市群则没有明确的范围定义,相互之间以公路铁路连接,城市间的分工不那么显著,一般有多中心结构。从发展体系中看城市,从各个区域相互关系中看城市,就能更好地理解集聚、分工,以及增长型与收缩型规划的现实,在更符合实际经济运作的格局中看待区域规划。

    厘清一系列对于城市的概念,本质上是呼吁人们告别规划思维,顺应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的规律进行生产生活的选择。陆铭在《向心城市》一书中提出的三个向心,建立在几个基础逻辑之上:规模效应、比较优势、人民会自主地选择生活得更好的地方……这些理念所引导的向心趋势,能使得中国继续从集聚中走向人均平衡。从全国的尺度上看,一个多中心,有重心,又均衡发展的形势是一个多赢的发展路径,并且,因为庞大的城市化进程仍在进行,其释放的人口红利仍然能支持中国的经济所需的庞大动能。当然,在这一过程伴随着对公平和平衡的更高要求,需要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消除各类制度性壁垒以及横亘于人民心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读。

    陆铭相信,网络会强化城市的优势,他用一句话概括了现代技术对城市格局的影响:“抹平了消费,集聚了生产;线上连接,线下分化”。换句话说,除非人不需要和人接触了,除非交通技术把距离因素完全抹除,否则线下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

    新的业态不断涌现,疫情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出行,但只要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条件没有改变,向心城市的趋势便不会改变。这种判断不只是信念,也建筑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认识上。在《向心城市》一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为什么经济越发展,服务业的比重会越高?为什么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不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减少?实现乡村振兴,为什么需要更多的农村人走出去?

    在大城市之路遇到很多质疑与争论的当下,厘清城市化进程中某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根据长期的观察、深入的研究和大量实证数据去解读有关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乡关系的理念与政策,是必要且紧迫的。这不仅是各级经济活动决策者、城市管理者所要面对的事情,更是生活中每一个普通人会面对的思考。正如上海交通大学何帆教授所说的,《向心城市》一书所讨论的内容,能帮助读者读懂中国城市化的未来方向,也能解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身在何处”的困惑和烦恼。

    理解了向心城市的趋势,就不难明白,集聚不代表失衡,向心也不代表对外围的牺牲。放眼世界,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包括了中国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大变局。这更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能读懂城市的命运,把握经济与政策变动的前景,进而理解自身选择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066 陆铭《向心城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hf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