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网时,在腾讯视频中看到一段儿视频。
那是一个达人秀节目,一个女子在作画,稚嫩的手法非常的拙劣,画了许久都看不出画的是什么?没有耐心的评委都不约而同地灭了灯。
但在女子,泼上白粉后作品,瞬间震撼全场。
1 在与人交流中有一种行为就是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最让人讨厌。
有一种人总是自以为是,还没等人把话说完,就在那里自顾自的和没横飞。把交流当成自己的专场。
这种爱抢话的人的习惯是一种傲慢的表现,很没教养。
我小时候我母亲就时常告诫我们: 小孩儿不要接下巴车(这是东北话。至于具体为什么这样说我也不知道。意思就是不要随意抢话和接别人的话去打断别人)。
有修养的人不一定都是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是年纪大的人;也不一定是权力大的人。
2 有一种人他不停地插话,这里说的不是互动,而是一种卖弄,显示自己博学多才。
这样的人打断别人说话的思路改变说话者的节奏,破坏交流的气氛,原本有逻辑的阐述,一气呵成与断断续续,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种插话,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3 还有一种人是最令人讨厌的那种。容不得别人解释。
社会上有一种遗留下来的坏习惯,就是有人喜欢以自己为大。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说的就是这种人。好像真理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说的话可听可不听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不听。
更有霸道的,还呵斥你“不许再啰嗦!”这种人通常是话题的终结者。
4 最奇葩的还是最后一种,你说你的,我直接转换话题。
有时候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转换。因为他的话“不合时宜”,还有的人是过于“自恋”,那这个不合时宜和自恋是打了引号的。这种情况下,打断或转换话题是对的。
如果当年老毕在餐桌上有人这样打断或转换话题可能星光大道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相反,令人讨厌的情形,是说话的人是主客,他的话题也是当时的主要议题,那胡乱插话或者换话题,不仅让说话当事人不高兴,对目的的达成也是一种破坏。
如果说话的人恰好是你的上司,或是你的主要客户呐!那后果就很严重了。
说话是一种能力,插话是一种艺术。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修养。一个人的公众形象许多时候不是取决于他的说话能力,而是听话的那些耐力。
我们两岁时开始学说话,却用一生学习如何闭嘴。
除非你要剥夺那人的话语权,否则你还是让人把话说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嗓子出现了问题,做了个小手术。医生要求至少十天不能说话。
到了家里,儿子回家进门就说我太讨厌我们的老师了,我再也不想上学了。如果是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会严厉的训斥他,但想到医生的叮嘱。妈妈只好保持沉默。
气愤的儿子向妈妈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妈妈,今天老师说我的作业是抄同桌的,其实真的没有,为什么我的努力和进步老师都看不见?”
见妈妈没有说话,儿子接着说了自己的委屈。说着,竟然哭出了眼泪。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抱了抱,伤心的儿子。
儿子很快安静下来,对妈妈说:“谢谢你,妈妈,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谢谢你理解我。我一定会好好努力让老师看到我的成绩”。说完就开心的去写作业了。
其实呢,有的时候孩子和你诉苦,他只是想让你去听,倾听他的心里话。你只要给他耐心的倾听,那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以呢,能够耐心去听听孩子说话是做妈妈的最大的修养,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情,在孩子说话那一刹那,内心已经得到了滋养和疗愈。
所以,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听他把话说完。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官布莱德雷,有次奉召执行一次危险而紧急的任务。
“这次我们的任务及艰巨又危险”布莱德雷用眼角瞟了大家一眼,“有哪位愿意冒险担任这次任务的请向前走两步”。
此时适逢一位参谋递给他一项最新的战报。于是布莱德雷和这位参谋交头接耳的片刻,等到他处理完战报,再面对行列中的将士时发现,长长的队伍仍然是一条直线,没有一个人比旁边的人多向前两步。
他按捺不住了,两眼发出火辣辣的光芒。
“报告司令!”
站在最前排的一个人要向他禀报点什么。布莱德雷辉岩的一挥手,阻止住了他。
“报告司令,”还是站在最前排的那个人说,“我们刚才每个人都向前跨了两部,所以仍然是条直线。”
别人要讲话的时候,一定有他讲的理由,作为听者必须让人家把话讲完,否则你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人,伤害了别人的心灵,你要后悔就来不及了。
特别是在你对某一件事情,自以为清楚,其实并不清楚的时候。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不仅体验,体会,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口腹之欲。而是一方可以栖息心灵的芳草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