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微谈100-2

作者: 陈严红 | 来源:发表于2017-05-30 23:54 被阅读414次

                       为孩子点燃一盏灯

    ——解读刘勤老师的《偶像与梦想》的作文课程

       

    教研微谈100-2

                              1

       人爱追星追剧,而我,爱追课。早在十几年前,我就从一垃圾桶的邀请函(别人把某场名师观摩的邀请函不当回事扔了)获得昭示——名师是可学的,名课是可琢磨的。

        是的,我承认自己有些傻——我会在某节课里哭,或是由衷地笑,或是冒冷汗,或是陶醉不已……是的,我承认我有点痴迷于课,正如农人们痴迷于可长出庄稼的黑土一样,土让庄稼拔节,课让孩子拔节,我没有理由不爱课。

                                       2

       就如有的人会晕酒晕茶一样,我有时候会晕课。有的课实在有气象,你没法一下子从中剥离。就近,我就有晕课的体验,那是因为浙江北仑小桔灯刘勤老师上的《偶像与梦想》的作文课。它没有那些名师的课那般美轮美奂,可它深邃,它大气,堪与名课比美!

        为什么晕于这课?

        我还是谈谈我的初体验。

        因为它“大”,它不是一节作文课,是一个课程,分三次课完成。

       因为它“活”,它不仅作用于课上,还作用于课下。

        因为它“深”,它关乎的不是孩子的某次应试,而是孩子的整个一生。

       因为它“美”,课中有人性的美,理想的美,智慧的美,对生命憧憬的美在流淌……

                                       3

      细细回味这课,它的独特可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由课堂到课程

      刘老师的《偶像与梦想》课,不是一节课,一次课。它是一个课程,由三次课组成。第一次课围绕“偶像”展开,第二次课围绕“梦想”展开,第三次用笔清晰表达《我的梦想》。这三次课独立而又相互关联。

         我们大多老师还在琢磨课堂的驾驭技巧,也就说大家的心思在如何把作文课上好,而刘老师在想如何带学生从一个精神暗地突围。一次课的容度太小了,三次课完成一个大的命题的探索,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是一次漂亮的独创!

                 由当下到未来

       课外补习学校,校外培训,它注定是一个特殊的系统,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家长们要成绩,孩子们要快乐,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既要缓解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又要缓解孩子的压力,何其容易?

       所以,无数次有老师向我诉苦,陈老师,家长恨不得一次课就开出一朵花,下一次课就结出一个果,但作文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啊!

        是的,所以我们在这时代的夹缝中要给出一些奇迹,我们才可尊严地面对孩子面对家长面对自己啊!

         刘老师就做到了,不,是潇洒地做到了。我能从课中体会到,刘老师是可帮孩子应试的。这个课程安排在“三校考试”(三所重点中学的选拔考试)之后,前面是针对考试有具体课程的。从一个细节可看出刘老师是非常关注孩子的“当下”的,也就是说很关注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刘老师的课有一个加分的评价方式,加分的标准是——声音洪亮;表达清晰;反应迅速。为什么以此标准来加分?因为孩子们还要经历“三校选拔”的面试。整个课程中刘老师不断提醒孩子要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要迅速作出回应。同时不断创设机会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刘老师这个课最可贵的不是她对孩子当下的关注,而是她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她让孩子思索自己的生命的价值,思索自己的梦想,她让孩子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

         请问诸君,你的偶像是谁?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有伴随自己的座右铭吗?你有点答不上来是吗?是因为没有一个人仔细细关注过你的未来,没人指点你去思索如何活着更美好,他们关心你试卷上的分数,关心你的录取通知书,对于你要到哪里去,实在是不曾思考。所以,我们很多人活得迷迷糊糊,没有方向。

                      由作文到做人

        我们很多老师对“作文与做人”这个概念契入不深。

         说到这个话题,想到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比尔14岁不停闯祸最后入狱。入狱后,父亲的探视他毫无反应。最后父亲用他小时候的照片和他小时候的作文唤醒了他。父亲在每张照片上都配上文字说明。(显然是父亲的微作文)

       他小时候的作文很短:由于降温,邻居家的黑人小男孩约翰在放学时鼻子都冻青了,我把外套给了他,他很开心。我并不觉得黑人很低等,约翰很可爱,我给他带来了温暖,看见他的微笑,我很开心,感觉自己像个警察,像个天使。

       试想,如果是我们的孩子遭遇人生重大的转折,我们用他小学的某篇作文可唤醒他吗?

       有多少作文可以读到孩子的心呢?我们教孩子写梦想怎么教?是不是说第一段该写什么,第二段该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我们没有真正让孩子确立属于自己的梦想,教他写出的作文与梦想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为什么分三次完成《我的梦想》的教学?因为孩子在三校选拔考试结束后,孩子的小学生活基本结束,在即将进入初中生活的当口,为的是让孩子找到未来学习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并有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撑他们成长。

          可见,刘老师设计这个课程的初衷,就是让孩子做一个有方向的人,教会做人,再来作文。

                     由课上到课下

       我们的课大都作用于课上,不敢作用于课下,尤其是课外培训学校,实在是不好着力啊!但是,刘老师的课做到了,而且做得恰到好处。

       她的第一次课,课上解决:初次道出自己偶像;看视频感受别人的偶像;界定何谓偶像;重新确立偶像。课下,让还没有偶像的同学确立偶像,实在不会打电话给老师。在这里我有必要分享刘老师的原话:“如果不会确立偶像就打电话问老师,你有没有考上三校不要问我,找我,但确立偶像这个不会,一定要问我,这对你们很重要”。同时已经确立了偶像的要在家将他的简历与重要事迹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家思考自己的座右铭,思考未来的梦想,让学生正式与自己心灵做一次沟通,认真考虑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这些课后的作业都是要认真对待的。特别是第二次课后,让学生完成左座右铭。确定梦想并在作业单上写明原因。(在作业单上完成作文前的心灵沉思,这比逼着孩子用一次课就完成一个关于梦想这样大的命题要文明要仁慈)要与家长一起确定一所理想大学,因为一所理想的大学是实现梦想的必备条件之一。要定出实现梦想的合理作息时间。要开出一个梦想书单,这有助于我们实现梦想。

       怎样?这些课下的关于偶像关于梦想的的要在课下完成的亲子讨论,书单的确立,资料的收集,这对孩子的训练力度不亚于课上啊!

                          独学到群学

       这里我要说的就是刘老师对小组合作的实践。合作学习是某次教改的新举措。对于小组合作,我们很多老师流于形式。

       曾有人说,一个日本人对一个中国人,结果是中国人赢,如果是三个中国人对三个日本人就不好说了。虽然这不能细究其结论,但也是能说明一点问题的。我们孩子的合作能力是要从小训练的。

       刘老师在课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每组贡献一个偶像;每组总结为什么高学历的梁植要把邓稼先当成自己的偶像?请一个代表在发表本组同学的观点。谁来收集,谁来上台表达是要分工的。

       合作精神如何训练?每次课堂在分组学习中合理渗透。

                                  4

       刘老师的这个课所用的教学手段似乎没什么特别,可是为什么学生学得那么起劲呢?

        整个课程 用视频为载体,注重小组合作,课堂评价就是加分。

        她的教学语言干净简练,没一句废话。她的课堂评价贯穿整个课的始终。

        刘老师的课最妙在设计。也就说三次课层层深入,三次课细细点拨,课上课下同时用力。当然让学生有收获。

         学生在课中那些能力的到训练?

         聆听的能力,刘老师这样界定偶像,以下文字全是我听记的——

       1.人要确定自己的偶像,因为偶像是精神的导师,它会伴随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引导我们走向梦想的高度。因此,选择好自己的偶像,将它根植于心,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推动力量。

       2.  人类追求的是真善美,我们敬仰利他之人,我们鄙视利己之人,我们要选择那些推进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之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因为他们身上拥有的品质,足够引领我们成长。

        3.偶像可以是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军事家,也可以是如雷锋一般的普通人。那些耀眼的明星和歌星很多不足已成为我们的偶像,因为他们和老师定义的偶像相差太远。

        概括能力——看了这个视频,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感受。

        口头表达能力——请说说你们的观点

       合作能力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思维能力——学历如此之高的梁植为什么把邓稼先作为自己的偶像呢?

        收集资料的能力——请整理一份关于你偶像的资料。

        书面表达的能力——请完成《我的梦想》作文

         人际交往能力——请发挥你的交际能力借你的人脉圈完成梦想书单

                            5

        接下来我想说得是课中的最美细节。

       第一次课到最后。刘老师说,有哪个同学不会确立自己的偶像。

         有一个幸运儿上来,是个男生。

        刘老师说,你回答我5个问题我就会知道你的偶像是谁——

         1.你最喜欢干什么?(体育)

         2.在体育里想当运动员还是裁判?(裁判)

       3.你是想当国内裁判还是国际裁判?(国际)

       4.你是想当操作员还是当管理者?(操作员)

      5.你是想当哪一类运动员的裁判?(篮球)

      那你去查找现在国际上最厉害的篮球裁判的故事就好。

        这种层层追问法的确是帮孩子寻到了自己心中的偶像。

        的确, 教者是什么人比他教什么更重要。

         智慧的师者,智性的追问,定是会为孩子解惑的。

                                       6

        说了这么多,其实觉得自己并没说通透。所以借纪伯伦的《先知》中的十八章来结束我今天的絮叨吧 ——

        除了那些已经半睡着,躺在你知识晓光里的东西之外,没有人能向你启示什么。

       那在殿宇的阴影里在弟子群中散步的教师,他不是传授他的智慧,乃是在传授他的忠信和仁慈。

        假如他是大智,他就不会命你进入他的智慧殿堂,却要引你到你自己的心灵的门口。

       天文学家可以对你讲述他对太空的了解,他却不能把他的了解给你。

      音乐家能给你唱出那充满太空的韵调,他却不能给你那聆受韵调的耳朵和应和韵调的声音。

        精通数学的人,能说出度量衡的方位,他却不能引导你到那方位上去。

       因为一个人不能把他的理想的翅翼借给别人。

         正如上帝对于你们每个人的了解是不同的 。所以你们对于上帝和大地的见解也是不同的。

    教研微谈100-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研微谈10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hl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