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看到两只小柴犬,一只是妈妈,一只是儿子,主人同时拉着两根绳子遛他们,可两只狗经常往不同的方向跑,需要主人不断把他们拉回来。
狗妈妈长得很温顺,小小的眼睛惹人疼爱,忍不住上手摸一摸,它就会借势用脸主动去贴你的手,一副很享受的样子。而那只小公狗,活跃得不得了,同样伸手去摸它,刚开始至少没反抗,还算配合,可还没两秒钟,就毫无征兆地跑走了,据说是旁边有个小孩吸引了它的注意力。
不禁向主人感慨两只狗子的可爱,主人说,“它俩看见人都没事儿,但只要有别的狗冲着小公狗叫,狗妈妈就会生气,会使劲叫!护犊子,跟人一样!”
这句话听起来没什么毛病,可是仔细想来,到底是狗学人?还是人学狗呢?这种事情,真是越想越有趣!
护犊子,按字面意思,应该是一个动物的天性。例如,在动物迁徙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幼小的成员,成年动物们往往会聚成一圈,保护着幼年的动物前进,不让他们掉队,同时分散侵略者们的注意力从而帮助族群得以繁衍。而一旦这些年幼的动物成年,便不再受到这样的保护。当然也鲜有伦常之说。
那人呢?比如,两个小孩正在一起玩,不知怎么发生了一些冲突,旁边的家长保护心切,便出手干预,很可能孩子们已经翻篇开始重新玩耍,家长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再比如,有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让孩子经历风雨,很早就把孩子推到了自力更生的一线,在孩子受挫的时候也没有提供及时、适当的保护和疏导,使孩子的内心积累了很多恐惧和无力感,甚至在行为上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咨询中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孩子们刚开始会诉说自己各种的愤怒和不满,当回顾到这些情绪的源头时,往往是从童年就感受到的向外推的力量,许多事情只能靠自己解决,如果在家长面前表现出畏缩、或不够强大,就可能被扣上“懦弱”、“没骨气”之类的帽子,让心灵倍受伤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习得了不再求助和凡事靠自己,以及独自面对背后的孤独与无助,自我价值感的体验也同步跌入深渊。
这样看来,不论是狗学人,还是人学狗,对于“犊子”的护与不护,都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而“护犊子”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贬义地表达。
对于人,这个高级动物而言,父母对“犊子”的关照也被期待了一些有别于普通动物的更高级的表现,一种“收放自如的护”——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保护,什么时候需要放手,以及如何保护和如何放手;似乎有一些隐形的东西是需要始终贯穿其中的。
那么这个贯穿始终的部分到底是什么?这个让受伤的孩子可以疗伤,让怯懦的孩子获得勇气的力量又在哪里呢?该如何操作才能真正获得呢?
接下来这几个问题可真是有点大,不是这一篇文字能写完的了,欢迎大家点赞、转发,鼓励湾湾继续更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