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用英语”遇上“刻意练习”
本周的参加的live有笑来老师的“人人都可以用英语”,而阅读的书则有《刻意练习》,两个叠加在一起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尝试记录下来,加深理解。
## 主动性
无论live中的三位老师和书中罗列的事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需要投入主动性。
王渊源老师提到自己比其他同时学习中文的同学不同之处在于他主观认为语音是重要的,另外的老师表示自己学习英语的时候,会主动去分析输入和输入,分析自己的环境;而笑来老师则对于英语从偶然的到有了自己的思考,认为英语从用起步。《刻意练习》则做成了这样的说明,如果没有主动性去构建“有目的的练习“、”心理表征“,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并不能为带来从新手到大师的跨越。
因此多想要如何设计路径练习,而且是主动的思考,量化的检验,是“刻意”与否的标志了。
## 舒适区
关于舒适区的讨论,在笑来的live中并没有明确的提出,不过从嘉宾的学习经历分享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有意无意的构建离开舒适区的方式。渊源老师提到一个经历是在中国学习期间,曾经被要求长达一个多月不能用自己的母语,在这个阶段他成长的速度比之前任何的学习都要快。王秒老师则提出了她连续7天时间带团,导致她英语思对话能力一下突破了瓶颈的经历。笑来则坚持非虚幻类小说不读中文版的原则。这些都是把自己直接放到了一个不舒服的环境,从而促进了成长。
## 路径及标准
三个嘉宾实际上用自己成长的经历与听众们交流,可能都是有个案的特点,更多的是在呼唤听众们开始,路径及标准都没有明确。。《刻意练习》则从大量的数据中获得以下观点:
最杰出的人是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费最多时间的,包括了:刻意练习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刻意练习是在舒适区之外、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刻意练习应包括有效的反馈、产生有效的心理特征及依赖该特征、刻意练习通过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有针对性的提高,在新的层面上重新学习原本的技能。
因此,如果要重新他们的成功的方法,首先是要相信存在一种方法可以用好英语、这个方法不会是躺着就能用起来的(舒适区之内的方法都可以废除了),方法是有明确的目标做指引的,过程总是在反馈中进行,而成长是迭代的。
## 资源
对于资源,嘉宾具有不同的意见,听众也很敏锐的发现了。尽管嘉宾称资源总会有的,而且可以自己营造,而事实是没有合适的资源,他们都不能成长起来。
《刻意练习》则非常重视导师的价值,认为如果能有一个合适的导师,是生活中构建刻意练习的关键。
但是也提及了,如果实在是没有合适的导师,自己应该创造机会,每个练习都是有针对性的解决目标中的某个问题。
因此在没有合适的资源情况下,要注意的事情就包括了:
创造机会,启用3f(focus,feedback,fix it)
自我调整,跨越停滞
保持动力
## 总结
一场live一本书,里面很多道理可以链接,而自己收获则是,live给了一个有效的心理表征目标,通过强化这个目标,在书本的分析下继续“刻意”强化,这中相遇多么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