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随笔精选录
中国最早禁酒令,群饮杀,是受了纣王“酒池肉林”的影响

中国最早禁酒令,群饮杀,是受了纣王“酒池肉林”的影响

作者: 空灵子 | 来源:发表于2020-12-07 19:17 被阅读0次

对于好酒的人来说,酒就是最佳的知己,最好的寄托,酒可解相思,酒还可忘忧愁,但酒也不太讲情面,一但贪杯,就专治各种不服,少酌怡情,大喝伤身,真是一醉晕三日。

现代社会,因为酒驾事故频发,每每夺去无辜生命,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等等约定下,也相当于对喝酒施行了一定的禁酒令。但在我国最早古老的禁酒令中,要求是更严格的,聚众喝酒,是杀头之罪。

中国酿酒最初起源于夏初或夏朝以前的时期,距今已经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虽然醉酒误事,但酒却一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而酒的滋味也越来越醇厚精致。无酒不成席,成为我们华夏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关酒的故事很多:晋代诗人陶渊明不能一日无酒;唐代大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喝得越多他诗写得越好。关于他的事业和死亡,有种种不同的传说,都与饮酒有关。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宋女词人李清照,也同样是一枚酒友,女人好酒,从来不是什么秘密。在她的《如梦令》、《醉花阴》等词中有写“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等。看得出来,她也爱晚上喝酒。

而早一点的“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都喝酒。尤其是苏轼,可以说是一位酒的爱好者、品饮家、鉴赏家、还会酿酒,旦同时又是禁酒政策的拥护者,他大力推崇周公(姬旦)的禁酒之训。

那么,周公为什么要隆重写下禁酒令文告《酒诰》呢?

其实在他之前,第一个王朝,夏的高祖大禹,也发布了禁酒令。

因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将仪狄酿的酒进献给他,大禹品尝后觉得很好喝,并说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下了一道手谕,诏令仪狄不要再酿酒了。但他发布的禁酒令,对后世并没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

相反,夏朝末代君王桀“做瑶台,罢民力,敛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最终因贪杯而丢了天下。

然而,继任统治的殷商,也没有摆脱纵酒亡国的命运。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又叫裸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最多一次竟然连喝了七天七夜。生活糜烂荒淫至极。最后商朝就在他手里灭亡了。

周公姬旦被誉为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并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汉朝刘歆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

而周公之所以颁布禁酒令,也是受前朝灭国之鉴。他帮助其兄武王灭了殷朝,建立周朝,兢兢业业,直到武王驾崩后,因侄子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为了稳定来之不易的周朝天下,他暂时代替成王登位处理政务,于六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在这六年之中,他为周朝的稳定建立了扎实的根基,禁酒令就是这个时候颁布的,从中也可看出他治国的中心主张。

按照顺序,周公上有其兄管叔鲜,下有其弟蔡叔度、霍叔处等等,怎么样也轮不到他来君临天下,因此,这三个兄弟心有不满,就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开始了权力之争,这三人勾结前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

周公奉成王之命,第二次举兵东征。并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

为了收服殷之遗民,周公封另一个兄弟康叔于卫,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范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为了更好的管理商朝贵族俘虏“殷顽民”,周公迁居洛邑(洛阳)。在康叔上任时,先后给卫康叔《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

其中《酒诰》,就是禁酒令。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

《酒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只有祭祀的时候才可以饮酒。饮酒误国的原因是酒后“丧德”,这已经被前代和本朝所验证。第二,饮酒之时需要用道德约束自己不要喝醉,做到“德将无醉”——有德行的人是不会放任自己喝醉的。第三,要减少酿酒,爱护粮食。

其中,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

说的是在有祭祀庆典的时候还是可以喝一点。群饮是不行的,不可放过,要通通捉了拘押到我这里来,由我来评判,要杀,也未必杀,严重的才严惩不贷。

这条文告首先是建立在《康诰》《梓材》的“明德慎罚,不敢侮氓寡”、“康民”、“保民”、“裕民”、“庶民”、“安民”的基础上的。上上下下不虐杀而“敬寡”,而“合由以容”,勤用明德、反对“后王杀人”,才能“万年惟(为)王”的施政方向。

因此,殷民因为喝酒而触犯了杀头之罪,他要求“归于周”,其实是由他来做坏人,要康王保持一个不孽杀的新君主形象,处罚要慎重,要依法从事。至于改造陋习——酗酒,一是限制,二是引导,三是区别对待。

周公的主要治国理念——制礼作乐和敬天保民,“仁”“礼”治国思想使孔子深受影响。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带着一班贵族,奴隶主的子弟,以保住、恢复周礼制度为目标,周游列国,到处劝说、谋官力求施展自己的主张。

其实周公也并非完全禁酒,主要是想引导民众把心思放在正业上,殷民去“艺黍稷”即种庄稼,也可“肇牵牛,远服贾”,去经商养父母。而工匠饮酒,另当别论,不要杀,姑且先进行教育。

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酒桌文化已经千奇百态,丰富多彩,经商娱乐,各种社会活动,都差不多离不开酒了,但奉劝还是少喝,适量而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最早禁酒令,群饮杀,是受了纣王“酒池肉林”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it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