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约语文论坛
【今天我播报】卞晨蕊、陈顾鹏、曹晨希

【今天我播报】卞晨蕊、陈顾鹏、曹晨希

作者: 简约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1-26 21:12 被阅读318次

    卞晨蕊:

    大家好,我是卞晨蕊,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进行播报。

    我播报的这段选自王开岭的《古典之殇》中的《蟋蟀如我床下》。

    对古人心境而言,虫鸣是一位如约而至、翩然而降的房客。

    娉娉、袅袅、衣冠楚楚、玉树临风……略含忧郁,但不失笑容与暖意。尤其在百姓和孩童耳朵里,那分明是高亢的快活。

    “怀之入茶肆,炫彼养虫儿”,“燕都擅巧术,能使节令移,瓦盎植虫种,天寒乃蕃滋”……在《锦灰堆》书里,大师级玩家王世襄忆述了亲历的京城虫戏,从收虫、养虫到听虫(斗虫为我所憎,故本文不及),从罐皿到葫芦的植术造式,淋漓详尽。

    为挽续虫语,古人从唐代开始虫,“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子,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也”(《开元天宝遗事》)。经一路研习,蓄虫术愈发精湛,学得孵化后,虫声即从秋听到冬,听到过年了。

    古人会享受,擅享受,懂享受。

    想想吧,大雪飘凌、风号凛冽,而斗室旮旯里,清越之声蓦起,恍若移步瓜棚豆架……而且此天籁,取材皆于大自然,几尾草虫、半盏泥盆、一串葫芦,即大功告成,成本极低。

    有句俗话,叫“入葫听叫”。

    太美了,真是点睛之笔啊,正可谓一葫一世界、一虫一神仙。你看,秋虫和葫芦,动静搭配,皆出身草木,多像一副妙联的上下句。

    虫声高涨,带动了它的商品房——葫芦业。清咸丰年间,有个河北三河县人,别号“三河刘”,他种造的葫芦,音效特好,至今为收藏界念叨。过去的北京琉璃厂,一度虫鸣沸腾、葫芦满街,有位叫张连桐的人,也是养葫高手。

    那年逛地坛庙会,我购得一玩意儿:一对乌色的草编蟋蟀,翘翅攀在半盏束腰葫芦上,神态警觉,栩栩如生。作者亦有来头,裕庸老先生。该翁1943年生,满族正黄旗,爱新觉罗氏,曾拜师北派的齐玉山、南派的毅正文,被誉为京城最后的草编大师。

    至今,它仍摆我书案上。冷不丁搭一眼,心头滑过一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或“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甚是惬意。

    城市豢养的器官是迟钝的,知音秋虫者,寥寥无几。

    王世襄先生乃其一。这位大爱大痴的老人,那种蚂蚁般的天真,那种对幼小和细微的孜孜求好,那种茂盛的草木情怀和体量……当世恐难见其二。

    他在《锦灰堆》里回忆的那番青春好风光,乃中国养虫人最后的黄金时代,亦是虫鸣文化的绝唱和挽歌。

    此后,水土、心性、耳根、居境、世风……皆不适宜了。

    空间越来越只为人服务,环境侍奉的对象、卫生标准的主体,都是人。比如水污、地污、光污、音污,比如农药、化肥、除草剂,其量于人不足致命,于虫则不行了,虫清洁成癖,体弱身薄,一点微毒即令之断子绝。

    我认为这段对于古人养虫的原因做了讲述。并举了了古代名人养虫的例子,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虫子的喜爱。再者还讲述了如今的城市之中,虫子的声响,越发变少,亦是说明如今以往那些古朴的事物的消失,被其他各种污染取而代之,同时也言明了那些事物都是围绕着人类在发展,各种物质,药物对于人类虽说没什么大的危害,可却叫那些以往备受名人大家欢喜的动植物消失,生动形象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心中对之的惋惜,对于当今世界改变之大的感慨,同时也不免透出一种对于美好事物消失的惋惜,叫人阅读之后,心中也感触颇深。



    陈顾鹏:

    大家好,我是陈顾鹏,今天又来播报,我推荐这本书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这本书主要有一个公寓,名叫伏盖里发生的展开全文,文中有一个令人尊敬老人,也是这本书的主要人物,高老他的一生都十分节约,连点额外钱都不愿意去花,尽管他是个百万富翁,他将一切都留给了自己的女儿,而自己什么也剩不下,到了他生命最后一刻也不忘想要去见他女儿一面。而他的女儿心中连他连甚至连金钱的万分之一都不值得,在金钱面前,一切都算不了些什么,他们虚情假意的去爱她的父亲,其实只为了一些钱。钱,似乎是他们的一切,为了钱,他们可以去拥抱他,父亲,让他的父亲得到所有的爱,最后等到他们的父亲没有了钱,就像柠檬被榨干了汁一样,他们就把他赶出去吐,他戏弄他,而高老头却还是一如既往的那样,他还爱着女儿。

    另一个主要人物是大学生,欧也纳,那他十分的朴素,因为他家庭不是十分的富有,他来到了巴黎,这个集有罪恶,金钱,权利的世界的时候,他有着最纯真的心灵,核心思想,但他却陷入了这一切当中,变得纸醉金迷了,想要成为上流社会中的语言,可是社会这个社会却处处打压他,使他不得不去了。

    有这样一段描写:

    你知道我是爱他们的,疼他们的,我看到他们病就好了,去吧,我的好邻居,好孩子去吧,你是慈悲的。我要重重谢,你可是我什么都没有了,只能给你个祝福,一个临死人的祝福。至少我要看到大飞,那我的女儿说她带我报答你,那个不能来,就在这个来罢,告诉他,他要不来,你不爱他了,他多么爱你,一定会来的,哟,我渴死了,五脏六腑都在烧。我在头上放点什么吧,最好是女儿的手,那我就得到救助了,我觉得天哪。



    曹晨希:

    大家好!我是曹晨希,今天我给大家推荐汪曾祺的一篇文章《夏天》中的一段: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

    本文第一段便将夏日早晨的清爽之感表现了出来,又引领全文,后文实则是在首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这一特点。

    第二段引用山歌与家乡人的称谓,增添了生活气息,两个“粗粗大大”突出体现了栀子花的俗气,富有生活气息,同时又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叫人受不了”“掸都掸不开”是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栀子花花香扑鼻的特点。最令人惊奇的是最后一句用拟人手法,虽显得似乎有几分粗俗,但却表现出了栀子花香的热烈浓厚,满怀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三段将栀子花与白兰花相对比,表达出作者对白兰花娇媚的不喜与对栀子花的赞美,用苏州姑娘的娇,映称栀子花的美,让人一读便满心的美好之感。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夏天的花草,瓜果,鸣虫,花草主要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而瓜果则从味觉的角度,鸣虫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多方面的感官在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的感受,让人有真实感,极好的表现出了夏天的特点,满怀眷恋之情。

    本文的最后一段“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不直接言说夏天的过去,而是用鸡头米新核桃两个事物来表现,既收束了全文,又给读者留下了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天我播报】卞晨蕊、陈顾鹏、曹晨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lw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