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社会性与道德发展
模块9 自我
在你心目中,"你"是什么样的?是觉得自己只要愿意就能征服世界,还是一无是处纯属多余,或者,就是普通人一个,与其他千万普通人并无太大区别?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看待自己,就有了研究的必要。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理论框架,让我们得以了解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对他们的成长的影响。
埃里克森将发展分成八个阶段,即"人生八阶段论"。每个阶段中,个体都会面临一个主要危机,成功克服危机才能促进认知发展,并且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进入学校前,儿童会经历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愧和疑虑、主动对内疚三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应该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能主动去学习一些基本技能。
进入小学,开始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他们的认知能力能够得到迅速发展。此时他们面对的挑战是勤奋。主动努力能否完成任务,以及成果能否得到认可,都有助于积极心态的构建。否则,则会引起自卑。
实践指南青少年时期是发展的关键一环。青少年需要在此时构建自我同一性,即在心中搭建起关于自己的形象,并且能够得到自己的认可。他们会开始探索多种可能,找到自己应该相信什么,应该如何行动。一旦确定,便承诺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根据这样的构建过程,同一性状态可以分为获得、延缓、早闭和混乱。同一性获得和延缓都是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早闭和混乱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正常发展,需得引起父母和教师的重视。
实践指南剩下的几个阶段都在成年之后: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
在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有教师的参与。因此,教师需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
模块10 理解他人和道德发展
当我们寻求内在自我认可时,相对的,也需要发展应对外界的能力。理解他人,学会考虑他人的情况,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这是儿童在发展初期会渐渐形成的心理理论。理解他人,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很积极的作用,是减少冲突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他主要采用道德两难问题的情境进行实验,由此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分为服从取向和奖赏/交换取向;
习俗水平,分为好孩子/关系取向和法律及秩序取向;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但是,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也有很多。首先,认为该理论阶段划分太过绝对,这些阶段未必就是独立的、连续的甚至一致的。其次,认为他的结论只依靠了道德推理,而忽略了其他做出道德判断是需要的因素。第三,也是批评最为激烈的一点,认为他偏重于西方男性价值观,因此其理论不具有普遍性。据此,卡罗尔·吉利根提出了关爱的道德的道德发展顺序,认为个体是从关注自我利益发展到对特定个体和特定关系负责的道德推理,然后发展到道德的最高水平,即基于对所有人负责和关爱的原则。
道德发展涉及三个维度和领域:道德判断、社会习俗和个人选择。有的批评者认为柯尔伯格混淆了这道德判断与社会习俗,也忽略了个人选择。
道德与习俗的维度对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有一些很重要的启示。首先,需要营造好的班集体氛围,给道德环境的营造一个好的基础。其次,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维度的问题给出不同反应:若是道德为题,需要旁敲侧击的方式,比如强调这种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还可以鼓励观点采择(“如果是你遭遇这种情况,你会有什么感受?”);若是规则或习俗问题,则需要给出更直接的反应,或者重申规则,或者直接命令。
影响道德行为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模仿、内化和自我概念。
“个体做出道德行为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观念、价值观整合到人格以及自我意识中的程度。因此,道德信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取决于我们是否重视它们——我们必须认同它们是自我的一部分,并尊重它们。”
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敌意攻击包括外显攻击、关系攻击和网络攻击。男孩更倾向于外显攻击,女孩则倾向于关系攻击。儿童行为问题是因其早期发展受阻而有所遗留,所以不能靠它“自行修复”,而需要靠外来的干预进行纠正。
实践指南作弊是学校中涉及道德的很常见的一个行为问题。学生为什么会作弊?这是由个体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考量是否作弊,可以问学生这三个问题:我的目标是什么?我能做这个吗?作弊的代价是什么?如果压力过大而且被抓到作弊的概率很低,很多学生会选择作弊。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对教师的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