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 严 经 讲 记
净界法师
第七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甲二、正宗分。
印度的大祖师马鸣菩萨,他把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分成二个次第:一、生灭门的修学;二、真如门的修学。
我们刚开始修学的时候是从生灭门下手。
生灭的意思是你修学的时候那个心是生灭的、变化的。也就是我们刚开始是依止一种攀缘的心来修学,所以它产生的相貌是对立的。譬如说我们用善心来对治恶心,譬如我们今天产生了贪爱,我们就攀缘不净观来对治我们的贪爱心;我们产生了嗔恚,我们就攀缘慈悲的心、慈悲的相貌来对治我们的嗔恚。所以刚开始的修学是生灭的对立的。
这样的修学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功德很难圆满,因为我们都是在局部的修学,我们很难掌握内心的整体。我们总是觉得疲于应付,把这地方修好了,那个地方又出问题了;把这个地方补好了,那个地方又破一个洞,因为我们没办法做一个整体的转变,所以功德很难圆满。
第二、我们的功德很难持久。因为你的攀缘心只要外面的因缘一变化,你就产生障碍,所以很容易被破坏。
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初学的人在修学佛法有二个问题点:一、你的功德很难圆满;二、功德很难持久。
所以马鸣菩萨要我们提升,从生灭门的修学开始进入到真如门。
真如门的特色,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带回家。
就是你刚开始不要急着修学,你先找到你的本来面目,你那一念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本性先找到,就是你不能再用攀缘心了,你要找到你的常住真心,我们讲随缘不变,那个不变的体性先找出来。
从这一念清净的本性发动,从空出假,观察这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再从随缘当中去对治。对治以后最后再汇归到我们的本性,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所以还灭门的基本思考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你内心的功德开展出来,他完全是向内观察的。
举一个例子,你为什么要去对治贪爱的烦恼呢?
因为我们本性没有贪爱,我们本性是清净的。我们本性没有贪爱,这贪爱的烦恼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你应该舍掉,因为本性没有贪爱,它不称合本性。
为什么我们要修布施呢?
因为我们本身的本性就具足布施的特性,所以我们应该把它显发出来。
他的思考是借外境来修心,整个修学就是开发你内心本具的六波罗蜜的功德,所以它整个修学是不向外追求,它只是假借外境来修你这一念的清净本性,所以我们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这就是《楞严经》告诉我们所谓的首楞严王三昧的法门,当我们这样的真如门开始修学启动以后,我们发觉,我们开始修学是全面性的修学而不是局部的,功德是圆满的而且是不容易破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