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

作者: 学上嘉双 | 来源:发表于2020-11-12 23:44 被阅读0次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二百五十五年“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从此,中国的历史也就进入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轨道,而且书写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可叹可嘘的故事。从秦始皇嬴政开始,到清宣统帝溥仪结束,其间经历了两千一百三十二年,共出现了四百零七个皇帝。他们虽然有不同的姓氏,但其模式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家天下”。

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中,中国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前期,在一个中央集权的统治下,农业、手工业都得以迅猛发展,人口倍增,疆域不断扩大,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血腥史,就像月相的变化,亏了再盈,盈了再亏。正如《三国演义》的第一句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前在读《三国演义》时,还以为是作者罗贯中的手笔,结果我们“上了当”。这不是罗贯中写的,这是明朝前期的毛宗岗父子,在点评《三国演义》时,把别人的词移植过来的。这个别人是谁呢?他是当时的诗人杨慎,这首词的名字叫《临江仙》,这里引用了它的上阕。

当初读《三国演义》,一看这首词,就觉得作者要想“逃”。言外之意,他写这些,好像与他无关,他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仔细揣摩,此词放在这里用意极深,它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作者写了历史,但不是真正的历史,有人要较真,他不负责。第二层,如果有人要追查,说是篡改历史,它可以证明,这是“笑谈”。第三,向世人宣扬,“一切都空”的思想,要大家不要去“争”。

单独来看这首词,这是诗人杨慎人生观的一种折射。他站在时空的高崖上,对人世间的“纷争”感到漠然甚至模糊,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已看破了红尘。他认为天地之大,日月轮回没完没了,再厉害的英雄又怎么样呢?还是经不起时间的磨砺,都会逃不脱“灰飞烟灭”的命运。这看起来好像有些超然,实则却是一种“悲观”。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杨慎的这种观点是“消极投降”。尽管我们每个人对漫长的岁月无力抗衡,但是我们不能“自生自灭”,该争的还是要“争”,该斗的还是要“斗”,就像四川人说的:“就是快死了,也得挣扎两下!”

历史毕竟是前进的,哪怕是在曲折中前进。如果我们肩负着某一历史使命,就应该责无旁贷,勇敢向前,而不应该是“逃避”。由此,我不禁想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推动过历史前进的人。除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的词《沁园春•雪》里提到过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我在这里将介绍几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一位,当首推曹操。《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对曹操进行了“丑化”,这是艺术的夸张,但不是历史的真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老百姓流离失所。在中国又将面临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下,曹操运用各种智慧,在极短的时间,统一了中国的北方,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壮举。当然,也为后来的司马氏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曹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说明他不是一般的常人,而是有韬略且深谋远虑的人。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曹操征义兵,讨董卓,不计较门第观念,重用有能力的人。在他的诗歌《短歌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渴求人才的急迫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来吧,你来吧!不管你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算行!”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有一个印象,就是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很多,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刘备可能不是对手!

曹操的历史功绩还不仅于此,还有一件是后人一直效仿的事,就是在军队中率先实行“屯田制”。这是一个以战养战、克敌制胜的有效方法。曹操的许多措施,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至于他没有统一中国,那是因为遇到了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政治家兼战略家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江东小儿”孙权。在《三国演义》中,对孙权的描写不是那么多,且大都冠以“无能”面目出现,而历史上的孙权却是一个厉害的角色,绝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第二位当推隋文帝杨坚。这是一个许多人不很熟悉的人物,但他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起过关键的作用。在杨坚建立隋朝以前,中国已经分裂了二百七十三年,这就是著名的南北朝时代。这个时代非常混乱,都想当“老大”,据有关人士统计,自称为皇帝的就有一百七十多人。中国在混乱多年中,是杨坚审时度势,抓住了历史机遇,重新统一中国。

杨坚建立的隋朝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五年,但却给后来的唐朝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坚在历史上有三大功绩。第一件是重视人才的培养,实行冲破门第观念的“科举考试”。这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将是对社会的进步大大的推进!第二件是实行“均田制”,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将是一个促进。人人都有了田地,社会财富就会多起来,这是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应用题。第三件是实行“户籍”制度,把人口进行登记管理,对社会安定是有利的。当然,这些制度开始肯定不完善,但到了后来的唐朝,甚至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是一个可贵的“启发”。

第三位当推岳飞。岳飞虽不是帝王,却是将相。在“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濒临灭亡的时候,是他带领“岳家军”抗击金兵,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使其在长江以南“偏安”了一百多年。尽管岳飞的抗金行动最终被奸臣陷害而没能“改变大局”,但他的民族气节不亚于汉朝的苏武和当朝的“杨家将”,更其重要的是,他直接影响了陆游、辛弃疾和文天祥以及后来的顾炎武、郑成功,这是一根“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红线。

说到爱国主义,在封建社会却有些复杂。岳飞等人的“爱国”与“忠君”是连在一起的,即“国就是君,君就是国”,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他们的行为与动机不是“爱国”。因为在封建社会,“忠君”和“爱国”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严重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个团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现状制约,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种因素,这被称为历史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按照现在的要求。

比如岳飞吧,南宋皇帝那么腐败,任用奸臣秦桧刻意陷害他,用十二道金牌招他回京,他不是一点都不清楚其用意。那么,他为什么又愿意“自投罗网”呢?这是因为封建士大夫所受的教育,就是一种“愚忠”。就像后来西方的《圣经》上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历朝历代的“忠臣”对于自己的君主都有这种通病,这是为了在青史上留名,以免遭后人唾骂。古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直渗透了他们的灵魂!

后来的文天祥把此心情表白的更加直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由此,我们不禁想起了岳飞那首《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多么悲壮的一首词啊!它道出了“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冤屈!这是一个不能超越历史局限性的悲剧!岳飞虽然“愚忠”,但其“爱国的一腔热血”我们不能否认,只能颂扬,因为他毕竟是真资格的民族英雄,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千里路云和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vb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