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 Cheng 52
世事果然难料。上次去津南聚餐,我和x骑着电动车在大风中凌乱,结果在湖边看见了那只白狐。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它。白狐似乎对人类并不畏惧,它主动跑来我们身旁,甚至张嘴要咬我们的脚踝。谁知返回八里台不到一周,就传来它的死讯。它的死,让我重新拾起了之前那些对生命和死亡的思量。
我曾经在很多个睡不着的夜里思考死亡。我反复地咀嚼那些让我深刻感知到生命的记忆——我们周围当然一直是被生命包围的,但这种日常的生命气息总是难以感知——奶奶喂过的流浪猫被车碾死,我在马路上看到了它的尸体;住平房时捡到两只不会飞的小麻雀,我一粒一粒给它们喂小米,有天因为睡懒觉,起床时它们的身体已经变得僵硬;汶川地震的时候人们被恐慌包围,表妹和我挤在小小的铁架床上,身边甚至有给我们准备的水和吃的。尤其是,当我还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早晨独自一人去奶奶家,她躺在床上再也叫不醒了。当我仔细回想起时,这些记忆居然都是关于死亡的,它们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无须讳言,这些经历直接导致了我当时对死亡的畏惧和对生命深深的怀疑。
畏惧死亡并不奇怪。直到现在,我依旧对死亡充满畏惧。只是那个时候,因为听说死亡的感觉就和睡着了一样什么也感知不到,因此有些夜里一想到自己马上会像死去一样睡着,我甚至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心房的震颤。而现在,这种畏惧使我尽力保持清醒与独立,免得参与到众人的围观中。直面死亡能帮我们更好的认识生命,就像直面黑暗才能更好的认识这个社会一样。敬畏死亡,才更能珍惜生命。对于个体来说,死亡才是永恒。我们的生命只是我们奔向死亡时的一种选择。我当然珍惜活着的当下每一天,可是如果有一天死亡真的降临,我想我应该顺其自然。
生命并不是一场注定前功尽弃的悲剧,因为死亡本身就不是悲剧。如果你是画家,你用所有的心血完成了一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你能说结束的时候是一场悲剧吗?如果你是一位音乐家,有一天心血来潮在钢琴键盘上即兴演奏了一曲,尽管结束时你惋惜自己没能记住每个音符,可这场即兴也不是悲剧,不是吗?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我们无法预知它什么时候到来,但当它真的到来时,即使生命的作品未尽,那种感觉该是又满足又惋惜——满足于自己过去的努力和自尊,惋惜于作品的未完成。可这,总比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然后在死亡降临时疯癫或者哭丧要好得多。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作品呢?死亡,只是造物主结束了自己的创作。这怎么会是悲剧呢?
中国的哲学似乎认为现实的生比未来的死更重要。至少孔子是这样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可我后来慢慢地觉得,不对死亡进行思考,生活就容易流于平庸。道理很简单:当你对一件事充满畏惧时,你才会严肃地对待它。如果一个人觉得生命微不足道,那他的生活很容易成为简单的对感官的满足。对死亡充满敬畏的人,才能更珍重生命——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包括人类的和动物、植物的,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庄严和丰满。
想起西班牙黑帮电影《囚室211》的开头,身患绝症的犯人割断了自己双臂的动脉,将它们浸泡在水池中,直到水被血液染红。决绝,甚至有种病态的美,死亡带给心灵的力量并不比生命弱。得知白狐死亡的那天,我在学校里禹禹独行了一圈,就当是纪念它了。八里台的树木普遍表现出向南延伸的趋势。秋天到了,一些叶子红了,一些叶子黄了,生命的成熟和消逝同时发生。插花老师说,北方的叶子在秋天,有个短暂的十分美丽的时期,也正是因为它短暂,才更应该珍惜。最近一年,练吉他磨出的茧退了又长,头发留长再剪短,这和我整个的生命何其相似——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未来的永远还未来。既然生和死是不可分离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的另一层意思或许是:既知生,则知死。可不管怎样,死亡都不该成为否定生命的借口——我们总不能用一件事否定它本身。尊重生命,首先就应该敬畏死亡,而不是围观生命或死亡,甚至将悲伤变成一种狂欢。每个人的随想不一样,最终的结果却趋于一致。或许这正是生命的美丽和威严所在吧。
2020.10.24凌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