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最近一直在大家的热门话题里,我也跟风去看了,荧幕前几度落泪。
网上对这部电影,如潮的好评,仅有个别不同的声音,是针对片子中爸爸的教育方式的,有人说,这样强迫孩子完成父亲的梦想,是不是太霸道了?
但是这种评论很快被另一波声音淹没——在印度重男轻女的大环境里,爸爸的做法是救女儿于水火。
如果女儿没有另辟蹊径走摔跤这条路,也很快会像其他女孩一样,早早嫁人生子,无休止的生孩子,无休止的家务活,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哪还有铭记史册的辉煌!
于是有人感叹,现在的家长都太娇惯孩子了,我们太需要马哈维亚那样的严厉的爸爸!
可我觉得,马哈维亚那样的爸爸引人钦佩,值得学习,绝不能仅仅是因为严厉。
在中国,我们一点都不缺严厉的父亲。做个严厉的父亲也不是什么难事,回到家之后板起脸孔,看见孩子的错处,抓住训斥两句,有空了问问孩子的成绩如何,一旦不理想,威胁或者鼓励两句,留下噤若寒蝉的孩子,就可以转身走掉了。
所以你看,严厉是最容易模仿的,但马哈维亚成为引人注目的父亲靠的可不是严厉,他更优秀的品质是:
一,强大的内心
马哈维亚不是一开始就强迫女儿练摔跤的。当他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他的眼睛亮了,不管男孩女孩,既然有天赋,那就可以练。他不管别人的闲言碎语,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在那种男权思想严重泛滥,女人的地盘就是厨房的氛围里,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心稍有不坚定,立刻就会软弱,更别提为孩子遮起一片天。
二,以身作则
马哈维亚为了训练孩子,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陪着她们一起训练。当训练场拒绝他的女儿进入之后,他在自己田地里自己造出了一个训练场。当孩子需要更多营养,他亲自去和小贩交涉,讨价还价,以便宜的价格买到鸡肉。他甚至为了有更多的精力培养女儿,辞掉了工作。
他为了培养女儿,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百分之百的,试问,有多少家长能做到这一步?
三,大爱无声
影片中有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刻。女儿们逃避训练,跑去参加好朋友的婚礼。爸爸怒火中烧,追到婚礼上,但是,虽然生气,却没有对女儿做什么,一巴掌打到侄子头上,转身走了。
在那个“女人是二等公民”的大环境里,愤怒的父亲暴打不听话的女儿是合情合理的自然发生,但是马哈维亚没有。克制和隐忍是因为心中满满的爱意。
成为新娘的好朋友用一番话点醒了女儿们,在别的父亲只会用女儿换取聘礼的时候,她们的父亲却教她们摔跤,让她们变得更优秀,让她们将来自己挑选丈夫。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爱。
马哈维亚也偷偷内疚,他说他做了教练就没办法做父亲。自己也觉得对女儿太严厉了,没有给她们温柔的父爱。
可我却想说,吉塔和芭比塔何其幸运,她们的父亲正好是她们的教练!有谁比父亲更了解她们,更爱她们,又有谁更能比教练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亦步亦趋,指引她们?
反观另一些父亲,他催促孩子去学习的时候,自己可能在打游戏,他教育孩子要努力奋斗的时候,自己可能正无所事事,他鼓励孩子要勇敢的时候,自己可能正站在懦弱的边缘。
所有流于表面的鼓励和不走心的称赞都是隔靴挠痒,也如同隔岸观火,在孩子需要指引的时候,置身事外的,不能算是尽责的父亲。
曾经,我们有多少个时刻,感觉自己是孤立无援的,曾经,有多少个人生关口,太想要几句箴言,曾经,有多少不确定的犹疑瞬间,太想要看见一束指引的光。
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父母都如同马哈维亚那样强大,但,请在能力范围内做最大的努力。
孩子的人生之路需要他自己走,可是如果有一个满心爱意的强大的父亲以身作则给予指引,孩子的目标会更长远,脚步会更加坚定,人生之路也会走的更远。
所以,请不要做手拿鞭子赶车人一样的父亲,要做就做马哈维亚那样灯塔般的父亲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