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其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不如让孩子参与生活决定,在日常的分配中,教会他合理利用资源。
晚上从姥姥家出来,大丰收说想要个玩具,孩子很少主动开口要,我们计划去超市看看。
妈妈,我也想要个玩具,路上楠宝跟我说,听着楠宝对玩具的描述,我大致知道是什么玩具。
楠宝,这个玩具对你来说幼稚了点,我们一会儿挑一个大丰收你俩都喜欢的玩具如何?买好玩具,咱们再去给你买书。
那好吧,妈妈。
感谢我的楠宝,听从我的建议,对自己想要的玩具做出取舍。
大丰收,妈妈和哥哥陪你买玩具,玩具买回去妈妈、哥哥和大丰收一起玩好不好?大丰收牵起我的手,开心的点头:好的,妈妈。
哥哥今晚买书大概要50元,我们今天预算花100元,那就选50元左右的玩具如何?好的,好的。

超市玩具不算多,以低龄段为主,楠宝和大丰收站在玩具架前,挑选他们今晚要入手的玩具。
这个过程我就不参与了,要求已经给到了,剩下的孩子们自由发挥吧。
楠宝选了一款,大丰收看上了另一款,“大丰收,你看这个玩具,这个里面还有一个配件,哥哥教你把它变成两个玩具,你拿的玩具咱家已经有类似的了……”
楠宝很快说服了大丰收,我们拿着玩具开心走出超市,去给楠宝买书。
因为做好了约定,玩具买的很顺利,回到家两个孩子一起研究他们的新玩具。
与其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让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次玩具购买的经历,很开心,我的孩子们完成了合作和取舍。
通过小事情引导,希望他们面对其他问题时,会有更多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写完了,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