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和儿皇帝

作者: 老Q矢志读完廿四史 | 来源:发表于2018-04-16 18:04 被阅读3次

            中国人讲究个名不正言不顺,孔老圣人就大声疾呼过:必也正名乎,意思就是,先把名份确定下来,我好开工。

            所以,中国人对称呼上的事情就特别讲究。 远的不说,满清入关,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必然要大量启用汉族官员。但又要把这些新附者和在关外就投靠满清的所谓从龙之士从称谓上就区分开来,于是,庙堂之上,对着皇上,满清贵戚口称奴才,汉族官员称臣,其实,在皇上眼里,奴才比臣要重要得多。并不是汉族官员有气节,而是欲做奴才而不得,只能退而求其次。

             还有一个在称呼上过于讲究,结果弄巧成拙的例子。后晋皇帝石敬瑭,靠的是契丹打下的天下,再加上唐末中原大乱,自度不是契丹对手,所以终其身,侍候契丹非常周到,不仅割让幽云十六州,每年给皇帝、太后,契丹要员送上贿赂,还在文书上称臣。

            马屁拍得到位,契丹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直爽的汉子居多,也被拍得晕晕乎乎,觉得小石这个人够意思,应该给点奖励,于是一拍脑袋,小石以后来信不要自称臣下了,咱们热乎点,你就署名“儿皇帝”吧,显得我们就是一家人。石敬瑭就成了遗臭万年的儿皇帝。

            市井争吵,往往老子长小子短,这属于占人家口头便宜。政治人物,尤其在五代十国那种乱世中,以强者为尊,后晋实力不如契丹,这声爸爸叫得也是心甘情愿。只是契丹皇帝以为把后晋皇帝当儿子,汉族人民就会感恩涕零,那未免有点一厢情愿。估计皇帝高高在上,不知道汉族民间的这些把戏和想法。

            话又说回来,石敬瑭当了儿皇帝,蒙受骂名,而后晋边民几十年不受契丹侵扰;后晋虽然需要年年进贡,但所需费用不过几个县的赋税收入,比起兵连祸结对经济的危害,简直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这笔帐,真不知道该怎么来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奴才和儿皇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ip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