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简单总结了一下3岁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发展,这些显性的成长父母基本都很好把握,但是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就是对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父母估计就比较迷茫了。我想现在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是从何如入手显得比较茫然。
先来了解一下哪些是非智力因素吧,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儿童的独立意识、良好的情绪情感、良好品德素质和生活习惯等,总的来说就是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
这些看起来都非常的明确,但是在引导的时候面有比较广,该从何入手呢?看书后我总结一句话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上一篇文说了3岁的孩子更多的是“动作思维”,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行动去认知和感受,而这个年龄段还有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更偏重于表象的模仿,因为孩子的道德发展还处于“他律阶段”,自身很难分清对与错,而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而真正考验父母的还不仅仅是言行上的榜样,还有3岁孩子将要出现的“第一反抗期”,这对孩子整个一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第一反抗期”的突出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出现独立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当父母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智慧的去处理,孩子才能够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这个反抗期,甚至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反之,孩子很可能在3岁时就出现各种问题,情绪上的、意志上的、社会交往上的以及个人品格上的……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当孩子给父母说了第一个“不”字的时候,就说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日后孩子发展中独立性的一个开始,如果家长能够学会尊重孩子,学会与孩子平等、平视,将会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我的能力,最大化的发展自我。书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家长和子女,在生活经验、知识和技能方面,是不平等的,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1、尊重——当孩子遇到问题,父母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给孩子提建议,帮他们分析利弊,但不做决断,由孩子自己决定,激发孩子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孩子自觉、自理、自立的精神。当孩子感觉到被尊重时,心情平和,也很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假如这时候父母横加干涉,很可能造成孩子的那个“自我意识”跳出来,和家长形成对立,和家长对着干,从而造成孩子直接拒绝家长的建议,一意孤行,又或者孩子压抑自我,接受家长的“建议”,长期之下形成依赖、我不行和不自信的消极感受。在这个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前者尊重孩子,也让孩子学会了尊重他人;后者强制压迫,孩子要么专横跋扈,要么唯唯诺诺,都不是家长所希望的。
2、独立性——2~3岁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期,这个独立性我个人觉得特别重要,因为在我的课堂上遇到过太多缺少独立性,依赖性强且“懒”的孩子,他们不仅行动上懒惰,更致命的是思维上的懒惰。他们事事都想要他人帮忙去做,遇到问题重复他人的回答。在心理学上,独立性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之一。当孩子说“我自己吃”、“我自己拿”、“我自己……”的时候,家长就要注意了,孩子是在尝试自己申请自己的独立性,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假如这时候孩子的独立申请得到了满足和受到成人的支持,孩子就会觉得自身充满能量,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由内向外散发着生命力,反之家长闲麻烦,事事包办,孩子则觉得自己很无能,内心充满着无力与自卑。
3、规则——关于规则我见过许多家长不同的应对,有的处处是规则,有的则处处是爱的自由。处处是规则的,很可能会限制住孩子,给孩子太多条条框框,阻碍孩子的认知和发展;但是到处无规则的,害处更大。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小学生因为一点点事情毒打妈妈或者老人的,也听说过很多因为溺爱而酿成的惨剧,唏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孩子毁了自己的家庭,很可能以后到社会上毁掉更多无辜的家庭。上次有个老师发了类似的视频,问我这是怎么造成的,其罪魁祸首很可能是家人无节制的溺爱,造成孩子任性。所谓任性是指: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好不克制;抗拒、不服从成人管教;不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成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性子来。3岁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刚刚形成的时期,这段时间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立好规矩,拒绝不恰当的行为习惯,其实孩子是很容易形成良性生长的。如果这时候成人以孩子为中心,助长孩子任性的坏习惯,孩子也因为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导致日后难以改正的任性习惯。很多父母无法分清楚怎样的规则是合理的,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危及自身生命的和影响到他人的,都是应该设立规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