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看看好的电影编剧剧本是什么样的?这本书很适合你。
如果你想看看电影界著名导演的一些小秘密,在这本书里也可以窥见一二。
当然,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编剧从业者,看看成功的编剧的理念就显得更加重要。
毕竟,想要成功的最快捷径就是先模仿。模仿笔触、模仿思维,站在他的角度思考。
这本《电影编剧的秘密》2013年就出版了,以谈话的形式记录了编剧芦苇对于电影编剧的理解以及他心灵的成长历史。这本书已多次加印,成为电影学院、戏剧学院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在书籍的最后还有两个芦苇写得电影剧本,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电影剧本,确实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非常大的不同。

芦苇是何人?搞艺术的人最终还是要靠作品分个高低,而芦苇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人写得作品,有两部是家喻户晓的,那就是与陈凯歌合作的《霸王别姬》和与张艺谋合作的《活着》。
在我翻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这两部电影的编剧也是从未关注过的。编剧、翻译这些从事文字工作者的人是一帮很神奇的人。有的人,他们的作品火遍大江南北,自己的名字却从来不被观众知晓;有的人,干了一辈子都难以糊口。
这样的生活看上去像赌博,要么荣誉加身,要么饥寒落魄。但是这样的生活真的是赌博吗?看看这本书中芦苇对于自己过往经历的讲述以及对于编剧本身的理解,其实也不尽然。他儿时对于文学的积累和热爱,工作后对于普通百姓寻常生活的模仿与热爱,同时对于剧本前期工作准备的尽善尽美以及对于剧本风格的执着都造就了他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的要素。

1、类型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创作需要一定的规则
类型是为观众服务的。我们想看爱情片和看警匪片的期待值完全不一样,规定类型就是规定我们的东西是要给谁看的。这个东西可以框住我们自己,让我们不在剧本的道路上跑偏。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总想什么都要,这就是对于我们的人生没有找好类型。如果没有类型,那么我们在跑步的时候只能困在原地无法前进,自然也得不到一个好的作品。
就像芦苇在创作路上首先尊重的,就是选择的类型。
2、当好拥有一点小确幸的普通人
尽管芦苇在创作道路上取得了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取得的成就,但是他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对于名著的改编,他的看法是自己配不得。也正是如此,对于创作路上的创新他提出了非常适合大部分人的观点,“我们也许当不了能够翻新类型或者创造类型的天才,但是我们可以当找点小花样的幸福的普通人。”
天才是少数的,普通是常态。但是普通不代表做不出非凡的作品。就比如也许类型没办法创新,但是主角人设的设定却可以创新,而这种人设是可以随着我们的经历不断积累和再创造的。这就像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创造全新的辉煌,没有办法成为世俗意义上所谓的人上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动一动脑子,在平淡的生活里添加一些色彩。

3、让作品真实,真实具有万钧之力
在很多写作书籍中经常会教我们,清晰的逻辑、精练的语言用得好才是一个作家的拿手本领。芦苇在这本书中也有提到,好的剧本靠的究竟是什么。—真实具有万钧之力。
当我们要描写一个人物、一段情绪的时候,永远都是真实打动人。所以他经常会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带来的对话与情感引入到作品中去。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对于下乡观察牙客并且成为一名牙客的经历印象深刻。
牙客也许没有上过什么学,但是他们的比喻非常生动、嘴皮子技术一流,这一切都是生活赠与牙客的。这就是真实的魅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真实搬到作品中去。
4、要拥有相对正确的价值观
好的作品要跟好的人一样,拥有相对正确的价值观。人性是丰饶之海,与动物、神灵的复杂性等同。面对人性如同面对大海,会感动也会恐惧。在这种时候,总需要一束光给人开解、指引方向。好的价值观就是这束光,只有它才能让自己在茫茫大海中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在电影中也是如此,尽管价值观没有对错,但相对歪一点的价值观就会隐隐约约让观众有一些不适感。
就像张艺谋拍的《英雄》,那是拍给秦朝的臣民看的,让大家顾全朝廷的大局。但是历史学家一致的定论是:秦行苛政,暴虐天下。也正是这样,与我们的价值观就产生了一定的违背,所以观影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不适感。当然,拍电影的或者一些看电影的把自己幻想成秦始皇或者当时的臣民,那当然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本书虽然是对话,但仍旧是金句频出。其中有一段话写得非常精妙:“苦难大概是生活的语境,所以佛陀说人生就是苦海。纳博科夫通过普宁的声音说,我们在人生中真正能够获得的除了悲哀,还有什么?被美食折磨得消化不良的崇祯皇帝与饥寒交迫的李自成都在忍受着各自的苦难。天子与臣民皆无法幸免,这正是我读中国历史的真实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