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显然是这个节目的核心人物,能够如此恰到好处的把握全国亿万人民的味蕾,让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也着实是一种让人敬佩的本领,他说,其实,并非难以总结和把握,这个是有章可循的。
信条一:最好吃的东西,永远都是妈妈做的
这句话,是蔡澜先生说的,却正中我的心意。蔡澜爱美食,更擅长品美食,还在TVB开美食栏目《蔡澜叹美食》,更出了不少和美食有关的书,涉猎广泛、文采飞扬、雅兴独具,不愧是和金庸、黄霑、倪匡齐名的“香港四大才子”!
而在我的印象里,关于美食或食文化中的经典语录皆出自他的口(最经典的是关于人肉、鳄鱼排等),今天的这句格外认同。在《舌尖》的影片中,总会常常展示妈妈的手艺,陕北母亲做的面,南方妈妈做的黄花鱼,还有在上海陪女儿求学的妈妈做的红烧肉,妈妈这个角色,最有代入感,让人唤醒对自己母亲的记忆。妈妈的菜,就是最早培养我们味蕾审美的一个标准,关于甜辣的记忆,关于酸咸的喜好,甚至关于食物色彩搭配的记忆,都和妈妈的厨房有关。
信条二:主食、油脂的魔力
在《舌尖》里,被选中作为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食物,陈晓卿导演总结了他们的分类,大体上,有三类,第三位是主食,第二位是油脂,排在第一位的是用主食包裹油脂类食物。这个结论确实会让人很吃惊,人们早都不是讨论吃饱饭的时代了,每天讨论来去,多是精致的菜肴,而单调的主食,虽然仍被需要,但却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甚至知名的主持人鲁豫,公开表示自己已经很多年不吃主食了。油脂也同样,少油少盐的健康新标准,也把油脂的优越感剥夺了。
其实,《舌尖》口碑的上升,也印证了我们骨子里的喜好,这和中国人对美食想象力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1500年以来,每70年就面临一次大饥荒,有的时候,还会更频繁,对大鱼大肉、主食,有天然的好感,而油脂,作为能量的有力供给,早已代代相传的俘获了老祖宗的基因,传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油脂是个好东西,除了吃,还要记得存起来,这自私的基因,对减肥的人,简直就是一万点的暴击,感觉只好认命!
信条三:自然创造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的烹饪手法之多,世界感叹,曾经有位网友嘲笑,说是按照国外的菜谱做菜,做出了的八九不离十,但是按照中国的菜谱做菜,最后做出什么,无法想象!不过,善于加工是我们的特长,但是对自然的创造,也是很痴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位老汉,在最恰到好处的时节,到山上去挖笋,笋的时机最重要,若是早了几日,没有长好,笋不好挖,晚了几日,笋就长过地面,不好吃了,为了美食,人们还真是挑剔,有经验的老汉,才能挖到笋,新鲜的笋如果放久了,美味也就消失,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厨房,然后,配上猪肉,简单的炖煮,美味笋汤就诞生了。大自然的馈赠,总是最让人难忘的,它的美味,总被时间、地点、甚至气候所左右着,越是不易,越是美好。
现在的美味来的总是让人眼花缭乱,看着一家一家的餐厅,被推荐,被风靡,被传的神乎其神,被挤爆,被迫排队几个小时……
说了一整篇,我也不例外,成为美食的俘虏,因为,美食的魅力,总让我们无法拒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