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有一位获奖的大师说过,自己最受益的教育都来自于幼儿园,比如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物归原位;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饭后要休息;仔细观察大自然。这说明了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受益一生。
台湾著名教育家、亲子教育专家洪兰教授所著的这本《自主学习,决定未来》,从四个小辑开始分享育儿观点:
少一点焦虑,多一些了解。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和品格。
劳逸结合。
新时代的教养。
有句俗语叫着“一胎照书养,二胎当猪养”,新手妈妈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可能会显得有点焦虑。先前看过群里有一位宝妈,每次都会带着一种怀疑的视觉来问群友,怀疑儿子发育慢,6个月不太会咀嚼,8个月不会爬,14个月走路摇摇晃晃。出牙慢了,说话迟了、、、这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被妈妈放大了。其实每一个孩子的生长曲线都是不同的,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有些很正常的状态,只要和别人一对比,就显得无比焦灼。所以父母应该多一些了解和尊重,少一些焦虑和过分的期待。与其时时刻刻盯着孩子,不如多一些学习和科学的育儿知识,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大的自信和空间,让他自由生长。
从洪兰教授的《自主学习,决定未来》中,我们得知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男孩偏向竞争女孩偏向沟通是因为男孩女孩的大脑结构不同造成的差异。记得之前每次带闺女去小弟弟家玩儿,偶尔大人总会拿姐姐和弟弟来比较,不经意间会说,弟弟你看姐姐好棒,会自己吃饭,会数数了,你看看你,什么都不会呢。诸如此类,现在看来,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本身就有差异,不应该这样对比,会在无形中伤害弟弟的自信心。
书中提倡“说给他听,不如做给他看”,这一点我应该要反思一下,有时候看到熊孩子翻箱倒柜,就开始放大音量去警告她。身教大于说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孩子的思维和做事方式。
好品德来自好习惯:童年是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孩子的童年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一教什么东西,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我们对于孩子,不是说要趁早学会多少个单词,认识多少个字,背多少唐诗。最终培养一个生活低能的只会应付考试的书呆子有何用?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是正直的人品;东西物归原位——这是学会善始善终;饭前洗手——讲卫生、身体好;做错事要道歉——学会认错。观察自然——发现美。
有些习惯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做事风格,比如在生活中我遇到一位阿姨,不会物归原位。钥匙随手拿随手丢,等到下次要出门,急的团团转到处在找钥匙。要么在切菜手机响了电话来了,急着去接电话带着刀去房间随手把菜刀丢在被子上,回头又要翻箱倒柜找刀。感觉整个生活都是一团糟,天天围着找东西去转。如果放到工作上去,不堪设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树要顺着树木的脾性和天性来种植,所谓南橘北枳,正是水土的原因。而育人,也是要顺着孩子的天性和性格去引导他。在他小的时候,把根基打牢,根系扎深,不至于要担心好苗子长歪了。一个有着良好的习惯和品性的人,自然会近朱者赤,吸引同类,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的。而且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会潜在地影响一个人整体的气质和风度。
古人有揠苗助长,今有催熟剂,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让他自主学习,自由生长,这样的未来不会太差。其实整个童年只是一个人的人生当中的一个小小的阶段,有人在童年被称为神通,长大后却很平庸。有人小时候很平凡,到了高中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生。也许父母不必太在乎童年到底要学到多少成绩,而是先学会做人做事,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的成就和高度。洪兰教授在《自主学习,决定未来》中说到:“上学不等于教育”,早教要结合早教机构的教育方式来,而不是觉得花钱就一定是好的,热衷早教班,不如多陪孩子。而建立好的品德,是从阅读经典书籍开始。
那么,从亲子阅读开始做起吧,一起努力,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