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作者: 大海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0-05-01 22:36 被阅读0次

          读师范的时候听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知道了他是个著名的教育家;教书的时候教过他的文章《给女儿的信》,知道了他是个很好的父亲。真正对他产生兴趣却是在看了李镇西老师的书之后。李老师很爱苏霍姆林斯基,很推崇他的教育理念。寒假,学校发出了师生参加读书活动的通知,列出的书单里就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某天无意中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也不知是何时买了束之高阁的),欣然取下开始阅读。一边读一边写读书笔记,不断感慨:我辈去之甚远啊!现就感触最深的两点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心中有爱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四条建议中说“要善意待人”。“教师的善意待人首先表现在善于不让孩子成为坏孩子,防止他走上错误的道路。”“如果每个学生对你来说不是班级记事簿上的一行字和一个号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独特的人的世界,那你就可以相信,要是学生遇上了糟糕的事,你内心会提醒你该怎么办。这种内心的命令就是见诸行动的善意待人。”心中有爱的人才懂得怎样做到“善意待人”,心中有爱的老师才会真正做到“善意待学生。”

    犹记得学家庭教育时一位导师说过:“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其实,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孩子们的心都敏感而善良,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善意对他的爱,他会用加倍的善意和爱来回报。当老师愿学生好、学生愿老师好时,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构建好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然而,当前的教育体制让老师们都在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努力,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心灵的关注,缺少了对孩子情感的引导。体制下的我们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虽想呈现曼妙的舞姿,却总是事与愿违。

    那我们能不能在暂时无法改变的体制下找到一条出路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在个人价值体系当中尤为重要,心中有爱的老师懂得怎样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让学生有较高的自我认同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否认成绩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能要求学生做他做不到的事”。

    心中有爱的老师懂得“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过一个案例: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他特地在物理实验室设置了三个重要的角落。“思维之角”——摆放和物理学相关的比较浅显有趣的图书和小册子,这上面提及的相关问题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自学物理教材或上课认真聆听来解决。这样就可以“诱导学生超越教学大纲奔向未知的远方的星星之火”,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难事之角”——这里摆放些设计思想不易懂、不寻常的模型图,要做成这样的模型,要克服相当大的智力困难,思想懒惰在这里是不允许的。要完成模型,你可以和同学合作或向老师寻求帮助,做成之后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极大喜悦,从而进一步爱上了物理学科。“向往之角”——这里有和物理有关的更难阶层的书籍,“这里使少年确信,思维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这种劳动不轻松,极其复杂,有时使人精疲力竭,但又令人有希望得到无可比拟的愉快,即认知带来的愉快,以及因意识到我主宰着知识而产生智力自豪感”。你看,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花了多少心思来设计这三个思维之角!心中有爱的他知道通过这样的多种方式来使学生最终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从而“真正自豪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这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提高了对一门学科的兴趣,更是让他们对自己有了较高的自我评价,这样的好处远不是几次考试的高分所能比拟的。

    目中有人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娃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不同个性和不同特质,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他还说:“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只不过是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学生,是以不同的方式达到这种水平和掌握这个范围的知识的。”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这就是说,在学习方面应予以个别对待,不仅在脑力劳动的内容(习题的性质)上如此,在时间上也是如此。反观我们目前的教育,老师是严格的检验员,用分数来进行一刀切,极少能顾及到班级几十个孩子的差异而进行区别对待,还美其名曰“这就是公平”。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学生且能关注到孩子个性的,只是我们受到的升学压力越来越重,社会、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也只是单一的以分数成绩来论,又有几人能真正放慢脚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呀?

    以我自己为例,教两个九年级班,班与班之间有差异,一个班级内部有差异,可是我却极少针对不同班的不同学生或同一个班的不同学生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能有的所谓的区别对待就是对待成绩好的学生要求更严格,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在纪律上一视同仁,在背书、作文、考试等各方面就是随缘了。这让我又想起了李镇西老师。他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做的工作繁杂、扎实而又行之有效。他是苏霍姆林斯基坚定的追随者,是他教育理论的有效实践者。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他现在正在写的新书《教育的100种可能》中收录了很多学生的个例,有好些都是学生时代并不出色,成年之后取得骄人成绩让人刮目相看的。是的,我们应该“目中有人”,这里所说的“目中有人”就是眼中有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特质。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教育理论都与我们当前提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比如,他提倡“和谐全面发展”,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他说“要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近几年习总书记不也在要求“劳动教育进学校”吗?他曾意味深长地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这仿佛是直接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实讲的。

    总之,看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反省之后更多的是惭愧。在教育之路上走了20年,自以为算是用心也称得上尽责了,可这样一对照,正如前面所说“我辈去之甚远”啊!惟愿多读前辈之书,汲取前人思想之精华以提升自己,形成能自我认同的“教育的美好姿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ws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