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安全感低
第七个表现,叫作安全感低。安全感低的人也是缺乏内在力量的。
书中提及一个例子。有个女孩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秀,长得不错、工作不错、学历不错,但在恋爱关系中总觉得没安全感。所以,她不停地要求男朋友对她说喜欢她,只有在听到这些话时,她的感受才会好一点,不过,很快又会陷入不安全的状态。
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安全感低的人,一方面渴望自己被爱,另一方面又害怕别人不是真的爱自己。
通常,一个人的安全感低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关。这类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持续稳定的情绪滋养。但是,书里有一句话很鼓舞人,就是“原生家庭可以影响人,但是不会限定人。”
特别是30岁之后,无论我们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提升安全感。
心理学家罗伯特·K·莫顿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作自证预言。它指的是,当我们经常把脑海中的想法当成现实时,要小心,这个想象的结果会慢慢地成真。
自证预言提醒我们两件事。第一,一定要小心我们脑海中经常出现的念头,因为它真的有可能会发生。第二,当你觉得分不清想法是现实还是想象,或者不安全感又冒出来时,可以停下来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让我感觉不安全?这个问题是在帮助我们寻找刺激源。
第二个问题:当我感觉不安全时,我到底在害怕什么?我们可以找一张纸把害怕的东西写下来,这是我们的恐惧清单。
第三个问题:除了以上想到的,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概率分别是多大?这是让我们把自己的恐惧具象化,概率可以是20%、30%或其他。
第四个问题:我的应对方案是什么,我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是在为我们恐惧的事做应对的准备。这就好像一个人感觉不安全是因为手里没有武器,等他有了武器,就不会觉得不安全了。
这四个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恐惧的是什么。对我们来说,绝大多数的恐惧源于“看不见(未知)”,就好像我们只身走在黑暗中肯定会害怕,但如果有一束光,那么恐惧就会减弱。要知道,看见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听后感言:
自证预言,听起来好像带一点点迷信色彩,但是经历过之后特别相信这四个字。
脑海里如果可以清晰地浮现一副或者一组画面,说明你的目标很清晰。但是如果画面模糊,说明你对自己的目标还游移不定。
按照延迟退休政策,我将会再多干两年,在十年后退休。不想再到六十岁,我想回归家庭,也许那时候儿子已经结婚,我需要去照顾孙子。也或许儿子他们用不着我,那我就经营好我们的小家。总之,家庭是我最惦念的港湾,人生赢家先要赢在家庭幸福之中。如果有机缘,有余力,也可以再为社会做点贡献。
我不排斥做事,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做尽量做。如果超出我的能力,那就要学会拒绝。
学校想借助几位老师的影响力打造几个共同体,依然是所谓民间组织。我依然延续之前的读写活动,另外有李清和麻老师分别带领的数学和英语教研团队,秀贞带领的班主任团队,爱民带的书法爱好者团队。如果真的是民间组织就好了,但是学校层面设计的,很难单纯。麻老师下午打电话说教务处发出的文件中考核指标太难达成了,她是大姐,看问题比较全面,也很认真。我也看到了,但完全没放在心上,因为这里的考核指标我一点都不在乎。当我不在乎的时候,它就不会是束缚我的绳索。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比麻姐姐看得开。
这个活儿,我把它称为活儿,因为是在教学之外需要多出来的精力。这个活儿在我眼中有没有意义和价值,是我能否愿意去干的动力。若干年前我的愿望就是为学校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而成立这个读写团队,我觉得是有意义的。无论这个团队叫什么名字,由谁领衔都无所谓,只希望它的初衷仍在。
能这样想是不是说明我的内在力量越来越强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