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界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孩子成长的伙伴,而非孩子人生的写手,但可以通过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净化自己的心灵,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
2.亲子关系既包括义无反顾的付出、令人肃然起敬的责任,同时也意味着理不清,剪不断的终身纠结与矛盾。欣慰与希望,焦虑与害怕,这些都将父母人性的两个极端淋漓尽致的放大,要么是万分柔情爱的天使,要么是十恶不赦恶的魔鬼。
3.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只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平台,而非是父母的拷贝。上天赋予父母的任务只是照看他们,而不是让你去颠覆天性。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一味的强迫与命令可能会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但肯定不是引导走向正确人生方向最高效率的途径。
4.“爱”与“害怕”是孩子带给父母最复杂的两种感情,二者间相互转换又最不容易厘清,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害怕。正确的爱是对孩子无条件感情投入,给予的是孩子想要的爱,而不是父母所理解的爱。“呵护”与“害怕”仅一步之遥,要合理把握二者的分寸,“呵护”是学会放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而“害怕”只是对孩子过度“担心”和“不信任”产生紧张感,是父母对未来的焦虑与不确定性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对孩子最理智的爱是充满感情,但不感情用事。
5.亲子教育是成就未来的孩子,而不是满足父母缺失的过去。父母总是觉的自己得到的太少,所以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很多。成熟的父母,是尽己所能,给孩子展现一个成长后的他所期待的精彩纷呈,能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勇气与愿景,而非不断激活自己过去负面的记忆 ,强迫孩子替你去完成曾经错过的夙愿。
6.当与孩子发生冲突,要先处理情绪再解决矛盾。处理情绪最简单适用的五个方法:一是做深呼吸,从1数到10,尽量慢一点;二是专心倾听,以孩子为焦点,把注意力从所有烦人的事转移到孩子身上来;三是给孩子留有余地,孩子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大人的节奏,适应孩子的节奏才能给他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四是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毕竟孩子的想法很单纯,把孩子复杂化只是父母的“我以为”;五是客观认识孩子的能力,不管是认知、发育和生理,各个阶段的孩子有显著的差别;六是让自己情绪抽离,如果上述手段还不能平静自己的情绪,就暂时回避一下,不立即处理问题。
7.相较父母的情绪控制,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更难和更富有挑战性,虽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但我们可以正确引导,父母既要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诉求,给他一个合理的宣泄渠道,同时,也要坚持底线,让表达有节、有度,最起码不能超越理性的范畴走向野蛮。
8.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好父母,但“坚持原则”是每一个父母必须重视的最基本品质。坚持是持之以恒,华特.王尔林曾说过:“管教孩子是一项时间跨度大、设计周密的活动,而不是在孩子面前自发表现出来的那种情绪化的,突如其来的被动反应”,管教要责罚得当和始终如一,一方面能树立父母公正权威的形象,另一方面会给孩子一种生活有依靠,毫不动摇的安全感,并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原则是毫不动摇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它代表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些都需要父母给孩子赋能,是孩子通过自己能力培养出来的品质,是潜移默化中养成的素质,而不是家长通过训诫、威胁和恐吓硬传递孩子的意识。
9.孩子的责任感强弱,是父母提供的全部机会而证明出的结果。父母对孩子信任越多,孩子就表现的越值得信任。信任最大的动力是鼓励,鼓励不是当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送上一两句中听的话,而是父母倾尽所有,始终如一地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爱,然后细微体贴地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发现孩子的每一点成长,然后把这个信息及时反馈给孩子,孩子对父母的感觉,除了感受到语言的赞美,同时还能真切体会到来自灵魂深处爱与真实。
10.作为父母,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掷地有声的作用,决定着孩子对未来的自我认知。歌德说,“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更好”。父母鼓励孩子的四大品质:一是冷静客观,只有心平气和,保持清醒,才能客观公允;二是明察秋毫,直面孩子内心可能隐藏的恐惧并给予最柔软的爱;三是持之以恒,要做好最长时间和最大精力的准备;四是积极乐观,真心相信孩子,相信他就是最优秀的个体,并把这个信念传递给他。
11.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点,需要父母用一生的经历去证悟。成长的过程中,做一个充满希望的家长很难,但失去希望却很容易。年龄增长并不是父母的长大,一个心智成熟的父母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孩子“应该如何做才会成功”等问题,世事无常,“一切尽在掌握”只是一个理想的幻觉,接纳自己、孩子和生活所有的不完美,就告别了失落与无望,还人生真正于自由和丰满。
12.在养育子女的道路上,每对父母其实都拥有很多宝贵的机会,让他们在孩子面前身体力行地表现出这一人生真谛,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一真理生动地传授给孩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