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90天往期挑战营谈写作文渊初探
借景抒情,寄情于物|读《前后赤壁赋》《秋声赋》有感

借景抒情,寄情于物|读《前后赤壁赋》《秋声赋》有感

作者: edf5b9b172a8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21:51 被阅读321次
借景抒情,寄情于物|读《前后赤壁赋》《秋声赋》有感

01

一桌一椅一人, 泡上一壶清茶。翻开古书,穿越时空与古人来次奇妙的对话,听古人侃侃而谈,忽而慷慨高亢,忽而颔首低吟。

听古人描述美妙风景,品古人或豁达,或怀才不遇,或嫉世愤俗之情。感觉如一幅幅跌宕起伏之画面从眼前一一而过。

今天看了欧阳修的《秋声赋》,不由想起前阵子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我时而拍案叫绝,为古人精彩绝伦的描述所所吸引,时而黯然伤神,为古人的不得志而鸣不平。然更为两位古人的超脱和豪迈的气度所倾倒。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此二人俱为君子,不由令人肃然起敬,读后令人有不吐不快之感!

噫嘻!岂不快哉!

02

欧阳修的《秋声赋》,层层递进,先写景后抒情,层次分明。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比。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欧阳修用他在描述秋天的景色时,第一段从声音入手,用波涛、金铁、兵马来比拟秋天的声音,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未见秋,先闻其声之肃之骤之疾,已然闻秋生畏。

这和曹雪芹在描写王熙凤时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第二段用一系列排比句描述了秋天的色、容、气、意,进一步递增和渲染。使人从听觉、视觉和感官上全面感受秋之肃杀。

然后写出了“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再次从侧面渲染,令人不寒而栗,秋之“辣手摧花”可见一斑。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可是欧阳修却还是欲罢不能,再次从刑法和乐律方面来说事,秋天就是行刑的日子。而在乐律方面,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即“伤”的意思,万物衰老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借此将秋之悲凉烘托之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通过这一系列的递进和渲染,我们已经感受到秋天的肃穆悲凉,心态也随之颓废凄凉,身不由己感伤起来。

最后欧阳修又发出了感慨:“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这似乎在劝解世人,更多是在直叙胸臆,劝解自己,愿自己能更超然物外。

最后一段又以“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戛然而止,留给世人无限遐想。

但我读来总嫌不够淋漓畅快,欧阳修描写景色自然是洒脱不拘一格,可是在描写自己的心境时感觉有点欲说还休。

明明说了“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给人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觉,可结尾却以“虫声唧唧”,依然让人感受其心中的小伤感,似在鸣心中不畅快的小郁结。

03

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却更加淋漓畅快,他的心态似乎更为豁达。

先是描写了夜色中江水上的秋天景色,“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伴如泣如诉之笛声,且袅袅之声不绝于耳。让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秋夜中苏子的孤独之情,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感,不由让人生出“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悲壮心态。

后两段苏轼利用主人和客人的对话方式写出了自己心境的变化。

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消极心态转化为“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苏子的心境一下豁然开朗,放开怀抱。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苏子对于官场的厌倦,从此寄情于山水脱离纷扰之尘世,但超脱中带点逃避。

苏轼的《后赤壁赋》,描写携酒和鱼再次夜游赤壁,苏子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由一时兴起,丢下客人独自登赤壁,然后夜晚中感受到秋之肃杀,不由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回到船上,待客散去,苏子睡下,梦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此南柯一梦更加重了苏子的苦闷之情。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通篇都是情景交融,夹叙夹议,苏轼寄情于山水的情趣与厌世之情互相衬托。

《欧阳修》着重笔墨来描写秋之声,层层递进。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则侧重于用江水夜晚来烘托出秋天的孤寂,情景交融。

两者笔触和描写手法各异,但最后都是借景抒发心中不得志的感情。都是值得我们去细细推敲和玩味的佳作。

相关文章

  • 借景抒情,寄情于物|读《前后赤壁赋》《秋声赋》有感

    01 一桌一椅一人, 泡上一壶清茶。翻开古书,穿越时空与古人来次奇妙的对话,听古人侃侃而谈,忽而慷慨高亢,忽而颔首...

  • 词赋之属读后小记

    读词赋之属,《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前后《赤壁赋》、《阿房宫赋》、《秋声赋》。几篇虽各有特色,景不同,情也不同...

  • 【读书笔记】作赋误区

    读《苏氏赋学指南》卷十六 一,文赋不需押韵 读苏轼巜前后赤壁赋》可知,赋必押韵,文赋亦然。 可以对照词韵表写,也可...

  • 读《秋声赋》有感

    偶然间,看到了欧阳修先生的《秋声赋》。本以为对古文看不下去的我,一下子却被吸引住了。 除了文章精彩,语言精炼,更多...

  • 赤壁赋 (前赤壁赋 )/苏轼

    赤壁赋 (前赤壁赋)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 《赤壁赋》随笔

    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卷三第十六章时,得见传世之作《赤壁赋》真颜,前后二赋文学精妙早有名家论述,我无需多言...

  • 习字,前后赤壁赋

    请多指教!

  • 小楷《前后赤壁赋》

  • 亲近草木,爱上生活,相看两不厌。

    人活一世,或寄情于人,或寄情于物,或寄情于山水;亦或寄情于某一种爱好,书法、绘画、音乐等。 移情于物,移情于景,精...

  • 读《后赤壁赋》有感

    文/司马青衫 《后赤壁赋》是冬景,胜在凄美。 读“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有感于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景抒情,寄情于物|读《前后赤壁赋》《秋声赋》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dm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