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诗经》的这一年读书读书
《诗经·郑风·清人》:一己之私弃师旅,假公报怨太小气

《诗经·郑风·清人》:一己之私弃师旅,假公报怨太小气

作者: 古诗文切片 | 来源:发表于2019-04-20 09:16 被阅读7次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这首诗是有“郑风”中为数不多的有确切历史背景的作品。《春秋》闵公二年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载:“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尔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

    也就是说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进攻卫国,也就是前面讲“卫风”的时候提到过很多次的卫懿公好鹤亡国的事情。发生了这些事情,各个诸侯国先后都对卫国伸出了援手。

    郑国离卫国很近,为了防范狄人,郑文公派他很讨厌的将军高克领兵设防。高克率领清邑(今河南省中牟县西)的士兵,屯兵黄河沿岸。可谁知道一派过去,郑文公就不再召回了,高克的军队既没有仗可打,也接不到换防或者撤防的命令,军心涣散,最后纷纷溃逃回郑国。高克怕受到惩罚,只好逃到了陈国。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讽刺高克,可其实是讽刺郑文公。身为国君,如果郑文公觉得高克不称职,完全可以将其撤职;可他非得没有这么做,还让高克领有重兵;既然派出去了,让高克屯兵边境,却又不给进攻或者撤退的命令,更不让部队换防。以一己之私,把国家的军队抛弃了,这样的国君,显然是不称职的。

    第一节,“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清邑军队驻守在彭地,驷马披甲雄壮威风。两支长矛装饰着重重缨络,战车在黄河边上自由驰骋。

    出自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第二节,“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清邑军队驻守在彭地,驷马披甲雄壮威武。两支长矛装饰着野鸡尾羽,战车在黄河边上自在驰骋。

    第三节,“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清邑军队驻守在彭地,驷马披甲开心奔跑。战车上左转身子右拔刀,好像已经准备好。

    清人,指高克率领的清邑士兵,高克本人也是清邑之人,这些士兵都是他的子弟兵。彭,黄河边的郑国城邑,下文的“消”、“轴”也是如此。

    驷(sì),一车驾四马。介,甲。马身上披上甲,以防受伤。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的样子。英,毛制的缨络,装饰在矛头下。重英,也就是两重装饰。二矛,每辆战车上装配两支长矛,一支打仗,一支备用;也有所分别指酋矛、夷矛。影视作品上,经常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红缨枪”。

    翱(áo)翔,指驾着战车遨游。镳(biāo)镳,英勇威武的样子。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这里指装饰矛头用的鷮羽毛。逍遥,闲散无事,驾着战车游逛。陶陶,马欢快奔跑的情形。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中军,即“军中”。周朝最初只有王室有三军以上的武装,春秋之际各诸侯国实力壮大,开始出现三军。晋国是比较早拥有三军的国家。一般小的诸侯国,都只有两军或者更少的武装。中军主帅,通常由国君或者太子担任。可郑文公对高克很讨厌,所以不太可能让他执掌中军。

    作好,做好表面工作。高克没有仗可打,又不能放任士兵,只能搞搞面子工程。但一直等不来换防或者撤防的军令,将士们逐渐涣散,以至于溃逃不能止。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不就是换防命令,没有接到擅自逃跑,那不是很大的罪过吗?还真不是。古代的士兵,一年两年不换防,恐怕就要出大事儿,齐国也发生过类似的换防事件,国君因为失信被杀。所以说军队的安排,从来不是小事儿。

    诗中,对高克的表面功夫大加赞扬,其实是为了讽刺他。讽刺他,更是为了讽刺郑文公的“不作为”,有违一国之君的体面。

    诗经专题第79篇,总第079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郑风·清人》:一己之私弃师旅,假公报怨太小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ep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