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这是一首“思妇诗”。女子清晨沿着河堤出门砍柴,想到离家在外的丈夫,忧心忡忡。然而很快,她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别处,想起了和丈夫重逢时的场景。
汝,指的是元代之前淮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汝河。古代的汝河,是一条大河,发源于河南省嵩县,流经河南省中部和东南部。
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汝水泛滥,官方强行为其改道,在舞阳(今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将汝河一分为二,流向东边的,进入沙颍河流域,成为“北汝河”;流向南的,成为“南汝河”。
南汝河经过两次变化,发展为今天的洪河、汝河水系(主要流经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今天名为“汝河”的河流,只是元朝分流的南汝河的一个小分支。
坟,通“濆”,水边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堤坝。河流的堤坝两侧,经常会种植大量的树木,来保持水土。女子沿着河边走,就是从这些树上,砍一些柴烧火做饭。
出自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女子的丈夫到底干什么去了?这里没有说。或者是去服徭役,或者是去服兵役,也有可能他是基层奔走的官员。结合下文中提到的“王室”,很有可能是国家发生了战争和跟战争有关的徭役。
惄(nì),一说指的是饥饿,一说是忧愁。调(zhōu),通“輖”,早晨的意思。也有《诗经》的版本,直接写作“朝”的。思念如同早晨挨饿一般难受。女子的心里很不好受。
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不我遐弃”,是倒装语序,其实是“不遐弃我”。《诗经》里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述。
女子砍柴累了,心里也很难受,就忍不住思念起了丈夫,还隐隐约约想到了日后相见的情形,生怕再见面的时候,丈夫变了心,会将自己抛弃。
鲂鱼,即为鳊鱼,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淡水区。有名的“武昌鱼”,就是鲂鱼的一种。赬(chēng)尾,浅红色的尾巴。有人解释说,鲂鱼过度辛劳,尾巴就会变红。这里,类比的是一直在外的男子,他可能就跟这条尾巴变红的鲂鱼一样,每天都奔波在外,根本无法回家。不过,我查了一下,好像找不到相应“鲂鱼赪尾”的科学解释。
毁(huǐ),通“燬”,大火。齐国人称火为毁。这说明王室的任务非常紧急。
“迩”,近,这里表示“迫近”。虽然国家的的状况很糟,可女子更关心的家中穷困的父母该怎么养活。
前面讲过汝河改道事,在这里,讲一些题外话。河流改道、水利工程,在中国历代都是大事儿。从大禹治水开始,一直都是领导们头疼的事儿。元朝的灭亡,就跟黄河改道有很大的关系。
今天的黄河是往北流的,可古代的黄河却是经常改道。有时候是黄河侵占了原来的支流,自然改道;有时候是官方介入,人为施工改道。根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相关数据,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
元朝的黄河改道,发生在前面提到的“汝河南北截流”以后。至正二年(1342),黄河大泛滥,山东、河南、淮北受灾。粮食颗粒无收,发生“人相食”的惨剧。7年后,宰相脱脱领衔的中央政府听从贾鲁的建议,决定治理黄河。这一治不要紧,从河南征集了十五万民工和两万名士兵;虽然成功将黄河改道北流,可也引发了极大的民怨;加之灾害频发,最终引发了元末的农民起义。
诗经专题第10篇,总第010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