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的女神名师陈果,是第一位登上央视《开讲啦》的高校教师,她也无数次爆红网络,因为精辟的见解,优雅的韵味,深受喜爱。
而我也是倾慕的粉丝之一,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见解和观察的角度,换一个思维,人生就换了一种活法,就多了更多的惊喜。正如陈果老师课程的宣传语“换一种思维,多一个活法。”
陈果老师所说的树洞来自于多年前的一次观影记忆,王家卫导演的片子,梁朝伟是男主。影片的结尾处,梁朝伟去了一个偏僻的角落,在一棵大树上挖了一个洞,然后对着树洞说了很多很多,说了很久很久了,最后倾诉结束,梁朝伟在地上抓起泥巴把树洞堵上。
据陈果老师回忆,她说梁朝伟最后拿泥巴堵洞的行为让她不禁潸然泪下。城市那么大,朋友那么多,既然没有一处卸防之地。人啊,是有多孤独。
打开你的手机,翻翻你的通讯录,我们可以找到几百个名字,但真的当你有一些心里话的时候,需要倾诉的时候,你全身心地在说,倾心地在说,然后你会发现手机翻了一圈又一圈,竟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诉说。也许我们也只能被迫找某一颗树,也许每个颗树都藏了某个人的灵魂,都藏了很多人心里的故事和心里的秘密。
朋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如何一个朋友从一而终?也许朋友代表着陪伴,理解和期待,具体是什么内容也说不出来,就是一种精神寄托。陈果老师说:朋友是陪伴着的倾听,知己者的包容。
在陈果老师的理解中,友情是一种精神连接,它不具备血缘关系,但是它属于精神家族的成员,精神的某一方面有共同的认知和追求。
精神一旦接通了以后就像血管的血液接通一样,不是想断就能断的,断了之后你也残疾了。真正跟自己的一个朋友断交,其实你也是残疾了,这个世界上一个你真正的朋友去世了,其实是你的一个局部去世了,你的一个局部死了。
有些人断交以后可能言语和心理上去强迫自己接受事实,但是一旦付出过真心,成为精神局部的部分,然后一大块局部断掉了,缺失的那一部分总会在未来的交友过程中成为一个标准,一种痛的敏感记忆。碰不得也好不了。
我自己交友有一个原则:就是只要我觉得在一个人身上能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或者将来!能感应到共同的磁场,我都会竭尽所能的去帮助她们,因为她们是平行世界中的自己,每帮她们多一点,我的心里就踏实很多。因为我在传递一种爱,曾经有人将这种美好的感觉交付到我的手上,而我也的确在她的帮助下进步了,成长了。在我身上体现出奇迹的效果,所以我非常愿意去传递这份正能量。
无私的友情范本应该是这些的:不要存在私心。就是我过得好,我也希望你过得好;我过得不好,我也希望你过得好;我希望你过得好,即使我过得不好;我希望你过得好,哪怕我过得不好,只要我可以,我还会尽力帮你过得好,我无条件地希望你过得好。这才叫知己好友,这里面是没有私心的。
我有一个女朋友,从未见过面,但是她给我传递的幸福和满足感是我可以存起来,快乐很久了。
即使我们没有见过面,只是在同一个群里聊过天,买过几个小东西,但是她非常相信我,理解我,因为她觉的我是站在她的立场为她着想,感她所感,思她所思。我把自己当做另一个她,在做她的考量,在为她做权衡,在为她做计划。
所以真正的知己好友她是很深的爱、有很深的理解、有很深的信任,而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私心的,这样的知己好友他是另一度空间里的另一个你,他是另一个镜面中的你,他是另一个你。他的声音可能代表着是你的另一种心声,人不是一辈子都有朋友的,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总是特别珍惜,如果没有这样的朋友,而身边具有这样潜质的人,大家要好好地去珍惜、好好地去经营、好好地去发展你们之间的友情。我有一两个这样的朋友,我觉得无比信任她。就是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我可以不缺人她在不在,回不回我,在不打扰她正常生活得前提下,对她一吐为快,而且我不用担心她会把我卖了。
血脉家族是我们不可选择的亲人,而精神家族是我们选择的知己,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到自己的知己,找到自己的那颗树、那个树洞,来安放自己的灵魂,那是多么痛快又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种下自己的那颗树,遇见那个属于自己的心灵的树洞。
现在经常自省,保持一定的觉察能力,保持清醒的觉知,时不时当一个旁观者,审视自己。
愿我们都能找到彼此的专属树洞或者专属知己。
祝: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