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仰慕李白,写给李白的诗不在少数,但尽管只有三首诗提到这个人,也掩盖不了杜甫对他的仰慕。
说古时有一人,身高一米八五,长得虎背熊腰,你道他是个莽夫,偏他是个风流倜傥人物,还是文人中的翘楚。想知道为啥有这样大反差?还需要细细说来。
这哥们,生于南阳,父亲是中央高官,祖上也曾人才辈出。往前数七代,代代有公务员保送资格,时常令人侧目;并且学问做得好,常有佳作传世,是当之无愧的书香世家。哥们也不曾辱没家里名声,自幼生得玉树临风不说,还智商绝高,属神童级别的人物;加上酷爱读书,动辄破万,还将一部《左传》烂熟于心。
要知道,那时候,领导家是有严格门禁的,不能随意出入。而这哥们,在十五岁时,就轻松拿到了领导家的门禁卡,并受到领导的赏识,被邀请来给领导儿子讲课陪读。青云直上,原来可以来得这样容易。究其原因:一靠老子,二靠颜值,三靠领导眼光好。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领导目光如炬,一眼就能分辨出,好看的皮囊里,是否藏着草包。
事实证明,领导的眼光是对的。任职期间,哥们除了陪读、讲课以外,还不忘撰写文章,每次写出文章,都能刊登于头版头条,风靡街头巷尾,成为众人学习的模板。哥们活得顺风水水,屡屡高升,甚至曾代表领导去东边邻居学习经验,声名远播于外。之后某年,领导家一名暴躁老哥造反,弄死了老领导和他的儿子,还在领导家里杀人放火。生死关头,这哥们也不再斯文,迈开步子,一路狂奔,跑到了一位老上级家里。而这位上级,正是老领导的儿子之一,带着人马,收拾了造反的人,接替了老领导的位子。不出意料,这哥们继续稳步高升。现在看来,这哥们真是眼光毒辣,总能跟对领导。
然而事情并不尽如人愿,哥们也有失策的时候。这年,领导又派哥们出去了,谁知刚到邻居家,就听到领导被这邻居给灭了。这下哥们蒙了,无家可归了,自己还在敌人家待着呢!你说多尴尬?但邻家老大并不这样觉得,喜好文学的老大,反手就是一万个赞,毕竟见到大才子不容易啊!就这样,哥们在邻家照样吃香喝辣,虽然心里总觉得憋屈。
久而久之,哥们再写文章时,就多了些许思考,多了对家乡的深沉思念。因此也留下了传世的诸多名篇,收获了无数铁杆粉丝。粉丝点评中,有说他集大成的,有说他妙笔生花的,都赞誉很高。唯一一位将他的名字写进诗中,并长久流传后世的,是与他经历最相似的,名字叫做杜甫。而这哥们,就叫庾信,庾是庾信的庾,信是庾信的信。
回首望去,庾信生活的时代,距如今早已逾越千年。这千年之中,他的名字或许曾经黯淡;他的文字却依旧光鲜。《枯树赋》里的乡关之思,心如槁木;《哀江南赋》里的身世之叹,字字泣血。这些以血泪刻下的文字,总能直击人心,令人慨然长叹。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枯树赋》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哀江南赋》
百余年后,杜家那乡弟出生,如同命中注定那般,踏上了他曾走过的那条路。生于太平之年,长于清平世界,壮年遭逢战乱,白发有家难归,一切都是如此相似。在尝遍人生百味后,杜甫深刻体会了庾信的悲苦辛酸,毫不吝啬地将他写进了自己的诗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说到底,英雄总是惺惺相惜的,一生萧瑟的,何止是庾信?暮年盛名,杜甫亦如是。
因为懂得,所以欣赏,古今皆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