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恶意》是我除了《基督山伯爵》以外,第二本一口气看完的小说。
《恶意》是一本手记体推理小说。采用这种方式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层层推进,总是给人一种意外!
畅销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一开始我以为是邻居因为她的猫被杀死,所以心里变态报复杀死了日高邦彦的。结果情节反转,竟然是被野野口修所杀。随着作者铺设的情节,我一直不断猜测着杀人犯的各种杀人动机。
警察加贺是野野口修以前一起教过书的同事,负责这个案件的调查。野野口修自己主动提出把案件过程用文字记录出来,加贺从记录里发现凶手就是野野口修。
加贺一直寻找野野口修杀死日高邦彦的动机是什么。最后野野口承认了自己是凶手,并写出了自白书。爆出日高邦彦的前妻“初美”与他有暧昧,因而日高邦彦以此恐吓他做他的影子写手,日高邦彦今天所得的荣誉和成就都是他的功劳。他最终不能忍受时时刻刻的威胁,就把日高邦彦杀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野野口修编织的陷井,我们对于野野口修给予了同情,对日高表示了蔑视,认为他是一个冷酷无情死有余辜的人。
我以为应该就是这样结束了。然而,又一次逆转,什么出轨,什么影子写手,都是野野口修编造的谎言。其实他才是最冷酷无情,带有深深恶意的一个人。他杀人的真正目的却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只能用下面书中的这一段文字来表达,为什么野野口修要杀死曾经帮助过他很多次的善良的日高邦彦?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那么善良。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我当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的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以后,我再继续恨你。”人性竟然还有这样深深的恶意。看了这本书,或多或少还是有以下几个感悟!
一、面对比你优秀的人,要放平心态
别人比你优秀,我们就应当向他们虚心学习,扬长避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个男孩子他在班上考试总是第二名,第一名的是另外一个男孩。于是他就把考第一名的男孩子杀掉了,说这样他以后就永远是第一名了。可见,被嫉妒蒙蔽了心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莎士比亚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
我们每个人都要理性的对待嫉妒,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虚心进步,不断的完善自己才是最好的人生方式。
二、校园暴力
其实最早“校园暴力”一词也是来自日本。每次看到或听到校园暴力,都会为孩子们感到心痛。最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发生了很多校园暴力事件,校园不再单纯,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我想,东野圭吾也是想通过这本书呼吁大家能重视校园暴力这件事情,还校园一片宁静,给人性多一点善良。
三、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小说最后结尾警察加贺说了一句:“啊,对了,我再补充一点。从你和你母亲过去的言行,我感到你们好像对日高还有住在附近的人存着某种偏见。不过,我敢说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青少年时期,你之所以讨厌日高,理由之一恐怕是因为你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吧,我想这有必要澄清一下。”
从这个结尾,我们可以看出,野野口修变成这样一个可怕的人,与他母亲的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
今天在腾讯上看到一则新闻:浙江宁波两名小孩在游乐园里争抢玩具,其中一位的妈妈首先一巴掌挥开对方女孩,接着又猛扇对方女孩一个耳光。打人的妈妈继续安慰女儿后,又掐了对方女孩的脸好几下。
其实孩子们之间偶尔有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小孩子也根本不懂“欺负”这个字的含义。发生的冲突有时候只是他们之间玩得高不高兴的一个表达方式而已。或许家长还在争吵,他们早就和好了。所以这个母亲的教育方式明显不对。
你要明白——现在你帮女儿把不开心打过去了,将来就会有多少不开心还给你女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