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朋友发牢骚,说孩子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我很好奇地问怎么回事,她说老师把精华部分的内容都安排在自己家里的辅导课上讲。教育产业化后,教育成为了一种商业行为,在道德感普遍缺乏的时代,知识变成货物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也必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今天读《论语》,会发现当下的教育制度、教育精神与古时候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来看看被后世称为圣人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是什么。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志于道”:这个道指的是天道和人道,孔子的意思是说做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
“据于德”:是讲为人处事要依据道德;
“依于仁”:孔子认为仁既包括内心的修养,也包括爱人爱物,“依于仁”就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道与德将会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爱心,就会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
“游于艺”:孔子告诫我们只有拥有了道、德、仁之后才能“游于艺” 。这个游是游泳的游,非游戏的意思;艺指的是孔子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用现代语来说,“礼”包括了哲学、政治、教育、社会的所有文化;“乐”是指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射”指功夫、射击、体育等;“御”指驾驶车船、开飞机等;“书”指文学及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指科学方面的知识。
孔子对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的修养之上的,他认为只有同时具备这四点才算有学问,在教学上更是注重均衡发展,并不偏重某一点。
孔子所处的时代中国总人口只有几百万,经他如此精心培养出来的三千弟子都成了各个国家争抢的香饽饽、精英。孔子一生贫穷潦倒,却始终坚守在老师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因为他相信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如果文化教育没有完成的话,也是不能解决其它问题的,而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只能靠“德性”。
孔子的这套理念在五百年后才得到推崇,即便是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也并不过时。可是“五四运动”之后,尤其在上世纪中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断层,我们这一代对自己的文化几乎一无所知。
南怀瑾先生为此痛心疾首:一个民族不怕亡国,就怕文化断了,文化一断民族国家就亡了。
有些人对南怀瑾先生的出家还俗颇有微词,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先生在二十五岁时为了能读大藏经上山出家为僧,三年后为把文化断层接上下山还俗。
不二门中有发僧 聪明绝顶是无能 此身不上如来座 收拾河山亦要人
作于二十八岁时的这首小诗见证了先生倾尽一生去践行自己承诺的决心和勇气,为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他身体力行,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进入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继承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我相信随之而来的是道、德、仁、艺方面修养的重塑和提升。文化教育一旦完善,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或许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怕的文化断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