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断层

作者: 李彦国 | 来源:发表于2017-07-27 11:10 被阅读275次

作为文化现象去考察,骂街已经消失了,哭街像一棵枯萎的老树,也正在一步步退化。外地学者前来采访,十年八年跟踪,因为不懂本地方言土语,得出的结论往往浮于表面。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能用口语说出,但不知是否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试试。

一,骂街

40多年了,没听到过骂街,也就无从想起过,直到有一天,听到学校对面传来骂街声,才打开我记忆的匣子。

那天听到的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妇人的声音,骂声是一种特殊的腔调,拉着长音,不借助录音机,仅用文字,很难表达,我写出来,读者也体会不出来。

你赶的捏喔爹——,跑到俺地嘞——,吃了俺玉束——”

句末“爹”、“嘞”、“束”三个字,本地土语,押同一韵。十分流畅。第一句里的“爹”指驴,骂对方不是人类是蓄牲,不好好管教自己的驴,让驴跑到我们地里,吃了我们的玉米(玉束是玉米的土名)。

手松了,大意了,驴探到地头吃了别人庄稼,理亏,从地里回来后,就应该去对方家里赔礼道歉,叫“央人”,对方回应“没啥没啥,不会说话的物件,挡不住的 。”即使对方有些不快,火气也就消了很多。有些不道德的人,看看周围没人发现,就不去“央人”了。之后,户主发现庄稼被糟踏,立即怒火中烧。骂街在所难免。

骂街,在60年代还普遍存在。叫骂最多的是,夜里有人爬上房顶,偷苹果。一早起来发现有人偷了树上的苹果,当即放声大骂。说是骂街,实是骂房,站在房上骂的,好像在高高的电杆上安了一个高音喇叭,时间选择在早上,人们都还没往地走的时候,开始向全体村民广播,

骂,听起来不文明,实质上不亚于“文革"时的革命大批判,是在没有法制框架下,对小偷小摸等不良现象的声讨。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抑制作用。小偷小摸会有所收敛。

骂街也不是谁都会的,只有少数“泼妇”才能干得出来。就像一个时期村里的巡查员,虽惩治邪恶,但没人喜欢。所以这种文化现象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哭街

清明十月一,你会看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这是男人。而女人除了将“纸灰化作白蝶,”还要哭坟,让"泪血染成红杜鹃。”整个旷野,哭声一片。

几个外地游客,不熟悉本地文化,见一个中年妇女坐下,突然放声嚎啕大哭,振聋发聩。

“娘—啊————”

吓得游人前推后拥跑到了五十步之外。静下神来,仔细倾听,听得入腔入调,有板有眼。

最动情的是哭街。父母断气前,子女都在床前,才算作完整的人生。断气后,摘下一扇门,支到正堂,把死者抬到门板上,孝子贤孙哭作一团。闺女就可以哭着回婆家了,沿街扶墙,边哭边走,哭得撕心裂肺。哭到门口,街坊邻居,知道老人去逝,都来帮忙煮麻糖。煮十二个麻糖,满满一篮,闺女提着麻糖,原路哭回去。

为什么停在板上子女才能匍匐在灵前或蒙蒙趔趔在街上痛哭?

人至将死,突然急匆匆走到了阴阳两界的断头崖边,相信每个人都缺少这一充分的准备,都难以接受人生最后时刻的残酷现实,再跨出一步就是阴世里的万丈深渊。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无不以固有的思维方式,十分自信自己仍然漫步在阳间路上。就要断气的那一刻,子女的大呼小叫,还有控制不住的哭诉,无疑像一把钢刀,斩断了老人最后的人间意识。

有骨气的靠前,控制不住的后退,让死者感觉到还和平常一样。活着的人都没有死的体验,缺乏这一认知,但鲁迅先生有独到的研究,他知道子女“父亲父亲”地一个劲叫,非但不能唤回灵魂,而且给了父亲无法承受的痛苦。父亲便皱起了眉头。所以忍了再忍,坚决不哭不叫,待停到板上,才把郁积的块垒一古脑发出来。

子女之所发,是人类最动情的口语散文,涉县武安地区尤甚,王金庄闺女哭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文学价值在于遗留下来了诗经里《乐府》、《小雅》那样的音韵和节奏。起于何时,究竟有多长的历史沿革已无法考证。

哭街考验着女子的天资和聪慧。才女哭街,引来满街看客,看的人越聚越多,感动落泪。一人泪雨倾盆,满街小雨纷纷。

有个叫申寿的该子,母亲早死,姥姥去逝后,没了哭街的,申寿的父亲代替申寿母亲哭街:

“申寿姥姥我的丈母娘,躺到板上不害(怕)凉,挎(kuai)给你麻糖你不能尝……‘’

作为男人哭得如此押韵合拍,行腔调门入板入眼,引来不少人往后传转。

芹芹姊妹五人,在农村没有女子继承的习俗,父母生前费尽周折从本家找了两个继承人,由于种种原因,都退出了,很心酸。父母过世,姊妹五人决定打破习俗由最小的芹芹板锅摔碗,举灵栓埋盖老人。闺女本是哭街的,改成在灵柩前摔锅举灵拴,本就悲惨,闺女变成了儿子,男子的角色举动,女子的失声痛哭:

"爹啊——娘啊——

满天的星星顶不住半个月亮啊————”

女子的嚎啕大哭,满街的人泣不成声。抬棺材的、送行的、吹灵的、戴着孝的、没戴孝的,所有人等都像放了气的风琴,悲戚戚混身无力。

从婆家到娘家,路有多远,哭多远。译成文字是很独特的散文体,是极度悲情下的临场发挥,哭的音韵铿锵、婉转,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苍白无力的文字,很难表达其中韵味,

和诗经不一样的是,诗经中《乐府》里的很多词遗留了文字,音律难以找回,哭街的文化是留下了音韵,文字无人记录,更奇怪的是,知识女性反而淡泊了文化,读了书的不如没读书的。比如我奶闺女,做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能写一手好文章。我死后,她是唯一的哭街主角,去街上哭上一路,恐怕难以胜任,估计她一段音韵散文也拿不出来。哭街这一现象受多元文化的风化侵蚀逐渐流于形式而丢掉实质。女子哭街能引来众多的观赏者并为之动情已不多见。


后记

小云:李老先生是王金庄文化传播贡献者中的佼佼者,也是文化教育的老骨干,十几年前,他的教育对于我来说,影响深远,今日出文篇,实在过瘾!!谢谢李老先生!

李彦国: 看了你的评论,我也感到“实在过瘾”。我王金庄语言是华夏族语言里的瑰宝。

相关文章

  • 文化断层

    作为文化现象去考察,骂街已经消失了,哭街像一棵枯萎的老树,也正在一步步退化。外地学者前来采访,十年八年跟踪,因为不...

  • 文化断层

    文化差异悬殊的两群人无法共生,文化指的不是学历,有的住在山里的农民‍没上过学但依然懂得处世之道,教育出来的孩子像大...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六)——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现行的学校课程往往存在着三个“断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断层,与学生身心发展断层,与现代学科发展断层...

  • 文化的断层

    以前在百度贴吧看了篇文章,说是孔子不懂易。不是孔子不聪明,而是因为受条件限制,因为有文化的断层,所以理解不了易经爻...

  • 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

    现行的学校课程存在三个断层,现行课程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断层,现行课程与学校身心发展的断层,现行课程与现代学...

  • 可怕的文化断层

    有一朋友发牢骚,说孩子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我很好奇地问怎么回事,她说老师把精华部分的内容都安排在自己家里的辅导课...

  • 文化断层的由来

    从前,有一只食人怪兽 名独裁又叫专政 它雌雄同体无性繁殖 产下的小兽分别叫 无知,无耻,野蛮,粗暴 几只小兽虽还没...

  • 文化断层的可怕😱

    事实上我中华古代圣贤留下的许多的古语名句的真正意义,由于历史的变迁,种种的原因就被不解其意的无知者给剥离其意...

  • 文化断层的可怕😱

    首先举个例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为”的解释应该是“修习,修炼”的意思;天诛地灭,是并列结构,就是天...

  • 古代文化的断层

    刚才试图用八行纸写一封新春祝福的信,发现很难。难在1若要古文,那通篇都是古文,半文半白很不专业。文白夹杂,仿佛是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断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cz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