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讲内动力的好处,因为内动力有这么多好处,所以我们有个习惯性看法,内在动力好,外在动力不好。
内在动力是稀缺品,需要精耕细作才能培养出来。完全否定外在动力,这是一个误解,会导致一个矛盾的状态,对外在动力不屑一顾,但又等不来内在动力,然后就特别焦虑,看孩子怎么都不顺眼。(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最可怕的不是外在动力,而是没有动力,所以我们需要客观看待和认识外在动力。
外在动力适用原则:
第一:在没有内在动力的时候使用;
第二:在缺少必要技能的时候使用;
第三:为了吸引注意力;
第四:尽量少用。
并不是随便设定一个目标或者交换条件就叫作运用外在动力,有三点要慎重考虑:
第一:充分考虑事情本身的难度,比如刷牙给一朵小红花,集10朵小红花可以换一个冰淇淋。“新政”执行两三天,孩子后劲乏力,行动拖拉敷衍,甚至提出修改规则,问妈妈能不能把十朵小换一个冰激凌改为五朵…
这意味着这个孩子连续十天完成刷牙任务,在耐心或者能力上有欠缺,难度系数偏高。
第二:要设定足够有吸引力的条件,比如做家务给报酬,孩子不接招,可能他根本不在乎钱。
第三:在执行的过程中,给孩子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粗糙的应用外在动力,没有考虑孩子的能力和感受,出发点只是想支配和控制孩子这种单边政策不可能有效果,那到底该怎么用呢?
作者举了一例子来说明。
作者曾经遇到一个初中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跟妈妈的关系也非常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大为改善,成绩也逐渐好转。各科成绩都不错,唯有英语拖后腿,于是妈妈就想在寒假把孩子的英语补上。
经过反复权衡,决定运用外在动力。他们的思考路径如下:先考虑事情本身的难度,孩子的英语基础不算太差,只是单词和语法不扎实,决定让他背课文。如果他肯背,难度系数不算太高,但是毕竟背课文不是他喜欢的,得设定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条件。
这个孩子像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对游戏非常着迷。因此最终决定背一篇课文,多给一个小时玩游戏时间。
能否坚持下来是个未知数,作者和孩子妈妈想好了怎么回应。第一次谈这个事情的时候,妈妈说:“孩子,看到你的期末成绩,我们都很欣喜,觉得你进步很大,但是也替你遗憾,英语成绩再好一点就可以直接进前五名了,我现在有个办法,能帮你提高英语成绩,还能成全你最大的爱好…”
孩子听说能交换游戏时间,自然欣然答应。但这不是最终的胜利,要背几十篇课文,孩子总有偷懒的时候,怎么办?
预料这种情况肯定会出现,也理解孩子的感觉,所以作者建议妈妈耐心等待,等孩子想玩游戏的时候会主动来找妈妈背课文。另外,孩子背课文的时候,妈妈会肯定和鼓励孩子的进步。就这样,整个寒假,虽然偶尔有小波澜,但孩子还是顺利把几十篇课文背下来了,然后英语成绩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自信了。
或许我们会有一些顾虑,总觉得应用外在动力,不是离内在动力越来越远了吗?这就要说到我们前面说的适用原则,就是尽量少用。
利用外在动力,除了要触发意愿达成目标,还有一个根本的任务就是怎么用外在动力来孵化内在动力。这个目标似乎很难达成,但是只要紧扣内在动力的核心:感觉,这个目标就不难达成。
回到背课文交换游戏这个例子,从头到尾,作者和妈妈没有强迫过孩子,整个过程都在滋养孩子的感觉,而不是冷冰冰的给孩子做生意。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不断给孩子肯定,或者用开玩笑的方式带给孩子好的感觉,偶尔不背也不强迫孩子。整个过程中孩子的感觉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从外在的吸引力转移到了内在感觉上,再加上开学后考试成绩的反馈,他对英语的兴趣彻底培养起来。
作者认为,应用外在动力有两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触发孩子的意愿,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第二重境界是不但完成了目标,还从外在动力当中孵化出内在动力。
所以如果能够恰当的使用外在动力,也是通往内在动力的一种方式。
总结:运用外在动力触发孩子的意愿,在执行过程中,不强迫孩子,尽量带给孩子好的感觉,在好感觉的滋养中,使外在动力慢慢转化成内在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