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连续的失败和挫折,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发现的心理学原理。
1967年,塞里格曼用狗作了一项实验。把狗关到笼子里,蜂音箱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承受的电击。狗没法逃走,在笼子里哀嚎乱窜。经过多次实验,只要蜂音箱一响,狗就开始趴在地上惊恐哀嚎,就算笼子门是打开的,也不知道要逃走。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看到习得性无助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连续受挫折,一个是产生了无能为力的感觉。
回到孩子的处境,孩子连续的挫折来自于哪里?通常来自于两点,就是不成功和被否定。
先说不成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如果是外在环境给予的挫折,孩子因为具体事情而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比如学走路,孩子要经历很多次失败才能走得很好,但他不会感觉无助,会不断跌倒然后又不断重新在站起来继续练习。
如果说不成功来自于内在,那被否定就是外在因素。
我们平时对孩子的否定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作者选出一个妈妈育儿日志来说明平时我们都是怎么否定孩子的。比如孩子早早起床(怕孩子起床太早睡不好)、看电视,磨蹭、丢三落四、吵醒妹妹、怪妈妈开车慢、要吃零食、嫌弃家里饭菜、抢妹妹玩具、不肯写作业、剩饭、玩手机、写作业开小差、字迹潦草、学习不扎实、不肯订正、脾气暴躁……
其实很多人包括我都和这位妈妈一样一直用负面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表现,用对错和应不应该来衡量孩子,他不该着早起、不该看电视、不该吵醒妹妹、不应该吃零食、应该主动、应该好好写作业、应该认真订正……对每件事情的描述都隐藏着对孩子的否定和不满。
客观来说,有些事情无所谓对错,早起有什么不好,至少不用你天天催他起床,吵醒妹妹也算不上什么错误,妹妹也有吵醒他的时候,吃零食也很正常,孩子喜欢玩手机,作业不够认真,都是在所难免。从另一个视角看待孩子的表现,会让心态平和很多。
“那么多毛病,不管不行啊!”这代表了一种普遍心理。我们所谓的帮他纠正,其实是放大了这些问题。
从孩子的视角梳理他这一天来所遭受的我们的各种或明或暗的否定,不禁发现现虽然我们和孩子同处一个时空,但却是不同的心灵世界。
妈妈看到孩子的具体行为,理所当然觉得必要教育他,却没有看到所谓的教育,频繁地否定,给孩子制造了怎样的困境,无论多么强大的力量,都经不住这种密集的日积月累的打击。频繁对孩子的否定,跟电击狗的实验何其相似。这种否定就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电击。
电击狗的实验很残忍,那我们为什么会把类似残忍的事情施加在孩子身上呢?说到底是我们大人遇到了困难,就是家长看待孩子的视角发生了偏颇,过于消极,看不到孩子的真实存在。
比如有位男孩的妈妈,说孩子想买个玩具,妈妈不同意,孩子就双手合十说求求你了,给我买一个吧!妈妈听了觉得这种行为很窝囊,好没尊严,特别恼火,没搭理孩子。作者反问这位妈妈,孩子求求自己的妈妈,怎么就窝囊了?怎么就没尊严了呢?原来这跟妈妈的童年有关,这个妈妈从小到大求她父母不超过三次,而且每次都是被逼到了角落里不得不求助。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他的童年经验影响了他对孩子的客观判断,客观上,孩子只是跟妈妈撒个娇而已,但是在妈妈的主观经验里,却把这件事情上升到了尊严的高度。
孩子受了妈妈的打击,他心情也不爽,最终,这种糟糕的心情也会返还给妈妈,你来我往,互相嫌弃,互相否定。用不了多久,这个小朋友就陷入无力感的泥潭。
如果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无力感的改变并不难,关键是不要去跟孩子的行为较劲,而是回到原点,解决家长自己本身的问题,修炼自己的客观性,不要密集地否定孩子, 时刻记住一点:否定是孩子内动力的天敌!
回顾大宝的整个成长过程,我错得太多,否定是其中一条,如今他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我需要反省并一点点从自身做出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