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的拎要点往往是片面的,比如只看孩子,不看自己,只拎事件不看感觉,拎典型的错误、激烈的冲突,却忽略正向的要点。
一次咨询中,孩子的妈妈和爸爸分别跟作者描述头一天自己眼中的孩子。爸爸的描述是孩子各方面表现都不好,比如吃饭总是离开桌子,到处溜达;玩游戏时蹦蹦跳跳,跟他说这样会影响楼下的人也不听;做了很长时间手工,最后不收拾桌子;刷牙洗漱已经很晚了,还纠缠大人给他讲故事…
而妈妈的描述是孩子很开心、吃饭有进步、玩游戏很有分寸、做事很投入、洗漱很主动、很好说话…比如那天孩子回来很高兴,跟妈妈拥抱,说“小好爱你”。吃饭的时候确实离开两三次,但晃悠一下,没用提醒就自己回来了,这已经很有进步,以前最多他会离开七八次。孩子玩游戏,主要是在沙发上跳,偶尔一两次才跳到地上。做手工时特别投入,状态很好,做完心满意足,然后自己主动去刷牙洗漱了。确实强烈说服爸爸妈妈给他讲故事,我们都没答应他,他也没生气就睡觉了,很好说话。
同一个孩子,父母拎出的要点,从角度到价值判断都是完全不同的,怎样才能比较中正的拎出要点呢?
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按直觉呈现要点。
第二步,完善和取舍。
第三步,印证和调整。
接下来,作者还是举上文中妈妈的日志来说明这几个步骤是怎么做的。
按照自己的直觉拎出的要点如下:
孩子每天到校平均比同学早40分钟,妈妈担心孩子睡眠不足。
孩子背好书包,等妈妈出门的空档踩响了有声玩具,把妹妹吵醒了,妈妈因此训斥孩子不懂事。
孩子要求放学到教室接他,妈妈说学校不允许,于是孩子抱怨妈妈不顾他的安危,说自己会被人贩子拐走,你们会后悔的。
爱纠缠,不管说什么要跟妈妈辩论。
偷偷删除数学老师发的作业,还不承认。
数学考试分数很低,讲道理也不认真听。
做作业磨蹭
课外班作业需要提醒才肯做。
看这些要点,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反正我是挺有同感的。天南地北的家长凭直觉拎要点的角度神相似。
接下来我们说这位妈妈凭直觉拎出的要点有没有问题呢?
这就进入到了第二个步骤,完善和取舍。
同一篇日志,同一个孩子,视角不同,看到的内容也不同。那怎么找到那些被忽视和跑偏的点呢?
我们凭直觉拎出来的要点不要直接将其看成事实,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看的是否全面?
第二,程度是否准确?
第三,是否看到孩子的感受?
以开头那个爸爸为例,她看孩子的视角不全面,偏消极。孩子回家特别高兴,跟妈妈说“我爱你”,还有做手工特别投入…这些都不需要家长去管理或者教育,但是需要被看到。
那爸爸为什么总看到不好的地方呢?爸爸总是带着担心和焦虑去看孩子,他的心中设定了很多不应该、不可以,所以孩子离开餐桌或者跳到地上直接拉响了他的警报。爸爸的心不在当下,没有去了解孩子离开餐桌去做什么?有没有主动回来?
第二点,程度是否准确,像这位爸爸,他描述的是孩子总是离开桌子,一兴奋就蹦蹦跳跳,跟他说这样会影响楼下的人也不听。对照妈妈提供的信息,会发现爸爸说的总是离开其实只有两三次,爸爸说的一兴奋就蹦蹦跳跳,其实跳到地上只有一两次,因此我们要特别警惕使用“总是”“老是”“一直”这些概括性的词汇,不管是自己内心的观察还是向别人描述,都要具体描述事情的数量和程度。
第三点,是否看到孩子的感受。爸爸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妈妈看到了。从爸爸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问题儿童,看不到孩子的生机和活力,而从妈妈的角度,这个孩子立刻鲜活起来,他开心的时候会表达爱,玩游戏的时候很有活力,做手工沉侵其中,提要求有自己的坚持也有分寸感。
凭直觉拎出要点,透过这些要点去看孩子的感受,如果看不到,要把和跟孩子的相处过程再回忆一遍,补足感受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用这三个问题来对孩子的日志进行完善和取舍
是否全面。
孩子每天到校平均比同学早40分钟,妈妈担心孩子睡眠不足,换个角度看,孩子不但不赖床还穿戴整齐等着妈妈,让妈妈少操心。
许多地方态度很好,比如之前让妈妈到教室接他,发生了一些争执,等到出校门时,态度变友好,后来被妈妈数落一顿,下车买个面包回来就不生气了,情绪恢复很快。
程度是否准确?
孩子踩妹妹的有声玩具,把妹妹吵醒了,妈妈因此训斥孩子不懂事。家里有两个孩子,大的吵醒小的在所难免,他也还只是个孩子,给孩子扣不懂事的帽子,是小题大做。
孩子要求放学到教室接她,妈妈说学校不允许,于是孩子抱怨妈妈不顾她的安危,说自己会被人贩子拐走…孩子本来就抱怨两句而已,后面之所以说那么夸张,是因为妈妈如临大敌,不依不挠跟孩子争辩,才把事情激化了。
从妈妈拎的要点,能看到孩子的一部分感受,用这三个问题仔细揣摩梳理一遍后看到了孩子更完整的感受:他上学积极,等妈妈时很无聊,和妈妈争辩时很愤怒、争执之后主动偃旗息鼓、某些地方努力认真,同时也看到对作业和学习的排斥,这时一个立体的、性格丰满的、有点孤僻和低落的小孩是不是就浮现在我们脑子里。
接下来就到了第三个步骤:印证和调整。就是把我们拎出来的要点,经过完善和取舍之后,先放在那里一段时间,可能是几天,也可以是几个月以后,回头再验证我们的判断是否准确,然后根据这个印证来调整我们的行为。
还是以前面的孩子为例,几个月后,孩子依然早起,妈妈也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孩子说他喜欢独霸教室的感觉,而且前20名到校的学生每天能得到一颗星星
吵醒妹妹的事情,偶尔还会发生,妈妈不再批评,现在和妹妹的关系很好。
减少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总结:
培养内动力的第二个方法:拎要点。
怎么做?三个步骤:
按直觉呈现要点;
完善和取舍;
印证和调整。
怎么检验自己拎出的要点是否全面、客观。
问自己三个问题,分别是:
是否全面?
程度是否准确?
是否看到孩子的感受?
怎样锻炼自己拎要点又快又准确?
在每件小事上反复揣摩,深入感知。因为深知自己有过那样的感受,所以会更加懂得怎么回应孩子。比如我知道自己也有不喜欢吃的食物,也有不想吃饭的时候,所以面对孩子同样的表现会保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