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早在上个月初的时候就想着写一篇关于自己过去10年,也就是20-30岁这个阶段的整体复盘文章。
因为今年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去工作,所以自己可以有时间停下来做很多阅读和思考。而我也明白其实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有迹可循的,每个个体依附于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过去我们的每个思考、选择和行动,最终塑造成我们今天的样子;同样我们当下的每一个思考、选择和行动,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最终又会塑造出未来的我们。
那么我就想写一写对于过去10年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以及整个过程的复盘,还有在不同阶段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开始之前,我需要交代一些基础背景。因为毕竟是我个人的经历,所以我要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属性,我用三个标签来形容:理性思考、爱学习、真诚。这三个标签会在过去10年里的很多场景中极大的影响了我的最终选择和随后的人生轨迹。
01
20-24岁
那是2010-2014年期间,我还在大学里读书。我的本科院校是在徐州师范大学,学习专业的是制药工程, 后来等我们毕业的时候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一直沿用至今。
那个阶段的我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普通的人,学校里的成绩也常常在中间位置徘徊,倒是有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都做的非常笨拙,在任何一项上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也并不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甚至由于家里经济并不太好,所以我大一的时候就申请了院级的助学金,而一度变得有点自卑和敏感。毕竟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嘛,而在这个小社会上如果经济上低人一等,再加上生活上处处捉襟见肘,势必对我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我们学校里有很多女生,但在我大学四年里,其实都很难自然的和她们打交道,情商属实令人堪忧,往往一与女生交流,就容易尬住,不知道能聊啥。另外在和别的男生相处的时候,各方面的表现也很糟糕,所以后来就索性去多做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以避免很多同学之间的社交和互动。
不过我在大学里,确实也培养了两个习惯,都对我以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帮助:一个是爱上看书,另一个是坚持跳舞。
先说第一件事,读书。
关于读书,也确实是误打误撞,记得是一次无意间浏览优酷,想找一些视频看的时候,点开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节目,我还记得第一篇是关于”2012末日启示“的分享,那个视频主要是在讲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和非常独到新鲜的见解。而这些对当时的我来说,就好像刘姥姥第一次到贾府逛大观园一样,感到非常新鲜有趣,所以就一直追随着节目。后来还同时关注了高晓松的《晓说》栏目,也是类似的知识分享类的Showtalk,就这样让我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望。
一开始自己主要是读一些本身内容就非常精彩有趣的小说和文学作品,因为故事发展本身就非常吸引人,所以阅读压力并不大。另外一方面,在大学里只要你不准备期末考试获得高分,其实是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自由安排的,于是那时候的我开始大量的借阅这类的书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被我拿来阅读,往往到了一个学期期末的时候简单算了算,发现自己居然已经看了30、40本,一年下来就能累积阅读70、80本书,这个阅读量确实还是可以的。
那时候也完全不管是否真的读得懂,挑书的时候就是看作者是不是足够有名,或者书名是不是足够有趣,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就会拿来读,所以倒确实会一不小心就发现一本很令人惊喜的书。
另外最近几年开始重新挑一些以前读过的书来重新看,总是会发现原来以前自己读完后的影响其实是非常片面的,甚至会发现完全是错误的而感到惊叹,这前几年都读了些啥?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开始对经济学方面的书很感兴趣,非常痴迷经济学里的很多各种概念。于是便开始系统从教科书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开始,去了解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芝加哥学派经济学、还有行为经济学等几个流派的经济学理论,就觉得大咖的书籍都写得很好,尤其是经济学背后对数学的精确运用,还有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以及最后呈现的价值观,每一样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影响着我。
回顾大学四年的读书经历,其实是我开眼界的时候。在那个阶段很多书读了也就读了,很多书看后只能简单的发表一番感悟和言论,但很可能都没吃透书里的概念,更别提能思考着如何进一步运用了。但好在这个习惯算是养成了,并且一直持续至今,现在基本上每天都会抽时间去看会儿书。
第二件事是跳舞。
起因也是一个机缘巧合,男生嘛在大学里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做一些比较酷的事情,所以大一偶然的机会下就去报名学习了街舞,后来没想到这一跳就是四年。
之所以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经历,是因为这其实算是我第一次主动选择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开始练习和打磨一个技能的过程。而其中我有了大量的临摹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巩固一个动作,以及思考着如何运用一个动作加入到自己的舞蹈中的经验,这其实就是一个完整从学习到运用的过程。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后,就是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或者不进步,从而作出对应的调整。而过了更长一段时间后,总是可以发现自己突然的变化,这也是积累自信的过程。
而这些积累其实对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有了这段经历后,等于是我给自己的性格上重塑了耐心和自信的要素,对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些基础。当然舞蹈本身也让我积累了一些公众表演的经验,以后做公众演讲也就有了一些基础,后来也确实让我争取到了有机会去做一些晚会活动的主持人,这些都是我很宝贵的经验积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信和自负的程度把握,往往只有一墙之隔,中间的分水岭其实非常模糊。自己会一不小心就越过界,变成令身边的人都讨厌的自负状态。在我后来的经历中,也会时不时能够发现一些人在这个分寸上没有把握好,而我自己更是如此,常常会一不小心就变得不切实际的自嗨和自负起来,现在想想真是羞愧难当。当然关于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需要很多经验和阅历的积累的,所以显然在这件事上是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让自己慢慢积累和感悟。
02
24-25岁
时间来到2014年,那时候我面临的是大学毕业和第一次求职。由于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上有太多的思考和准备,甚至在大四上半年,很多不准备考研的同学都开始忙着求职的时候,我居然去外面报了个驾校去考驾照了,等考完驾照后校招基本上也都结束了,属于完美避开了所有的校招岗位机会。所以毕业的时候只好选择回到家乡南通,找了一个制药工厂做起了流水线上的工人,而这一干就是1年半的时间。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工作也非常简单:每天7点到公司上班,晚上5点下班,中午休息一小时,一周工作6天。而工作的内容就是根据当天制定的生产任务,在一条流水线上完成自己对应工序的工作内容。刚开始的时候,我跟着几位流水线上的前辈学习如何操作机器和挑选次品,等熟悉这个工序后,就开始轮岗到下一个工序上,重新开始经历从学习到熟悉对应工序的工作内容的过程。
说实话,这一年多里自己的工作表现并不突出,因为我发现自己很难在这个环境下用脑子去思考,更多的只是体力上的重复和适应。另外我发现自己能难从这种工作产生价值感,因为流水线的工作都按照工序被切分的非常细碎,然后每一个人负责一小块,也就是通过分工合作让整体的效率最高。但这么做同时也带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个人在工作中产生的价值感会被严重剥夺。
因为每个人对自己处于整个流水线工序上的工作,到底产生了多少价值的感知会变的非常模糊。也就是说你很难能够感知到这道工序到底会产生什么价值?以及自己的努力付出到底又会在哪里?以什么方式对谁产生怎样的影响?由于这种价值感的缺失,再加上极度分工带来的过于重复的劳动行为,都让我对工作本身产生一定的茫然和失焦。
注意:在这里我只是在表述我个人的真实感受,绝没有否定每个努力工作在一线的人的劳动价值,更没有否定这种分工对整个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可忽视的价值。
我的家人很多都是一辈子在工厂里面工作,更何况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分工合作模式下的生产效率提升,无疑让整个世界走上了破除”马尔斯陷阱“的快速发展道路,带来了近200年人类物质空前的繁荣。
当然最令我感到恐怖的事情是:工作一年多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环境同化,也开始和周围的同事一样:每天希望可以尽快打卡下班,工作的时候会八卦各种各样的领导和同事,稍遇到一点点的不公就会不停的抱怨。而我也发现在这里的每个人为了表示自己的合群,都会不自觉的加入到这样的讨论中去,我当然也身在其中。
直到过去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典型的“反向塑造”的现象,也就是人们会被所处环境或者自己的服务对象的水平所反过来影响,甚至被规定。所以我们要认真的挑选自己的所处环境以及服务对象是多么的重要。
而其实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我们身边会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慢慢掉入这个坑中的,因为在当下那一刻对自己的放纵真的会让人立马产生及时的快感,而人们为了追求这种刺激和感受,或者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合群,就会反复做出这样的行为,毕竟这么做貌似没有任何成本。但这里的坑就在于人们就是会被自己所说的语言所束缚,你怎么说大概率就会影响你后续怎么行动。(关于这一点会有很多有趣的案例,以后有机会我可以单独写文章分享。)更没有意识到,抱怨最大问题在于其并不会让自己在未来自动变好。这就是现实版的温水煮青蛙,我们在自己制造的负面情绪——这个”温水“中,让自己慢慢的深陷其中,直到有一天彻底失去抵抗能力。
后来我挣扎着尝试申请转岗去了销售部门,并在盐城了呆了半年,去跑门店做销售。当然由于那时候对销售工作一无所知,盐城话也实在听不懂,更要命的是我需要打交道的都是养殖户和经销商,我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和他们沟通,所以呆了半年后无果,就选择了辞职。
这是我人生第一段工作经历,其实最后的结局也是以失败告终。而这个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我在一开始择业的时候,具备的社会经验非常薄弱,还没有任何提前的就业准备,所以是非常被动的找到了这份工作。虽说自己在工作也不是没有成长和收获,但现在回顾确实也是我成长最慢的一段时光。
当时自身也还不具备对很多事物的判断标准,所以在那个时间自己的思考能力也非常低水平,往往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就很片面,并没有能够顾及到更多层面的现实因素,最后的执行效果也就很一般。
还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在刚参加工作不久后,我自己就患上了全身性的寻麻疹,需要每天服药来抑制发病,这也给我带了一定的麻烦,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年多后才慢慢减轻,直到后来去到上海后才彻底消失。而这个病本身就好像是在警告我,那个阶段的我各方面的抵抗力都太弱:身体素质、能力水平、社会阅历、财务状况、思考质量等,急需后续的努力来改善这些状态,但这里的每一个层面都需要花很久很久的时间,才可以有所改变。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段时间里整体上工作强度并不大,所以自己又读了很多书,而且这个阶段看的书更为广泛了,也开始涉猎一些商业方面的书籍,我记得雕爷是我那时候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而且已经开始尝试写一些读后感之类的小短文,这也算是我早期的一个小小突破。
03
26岁
时间来到2016年年初,过完年我就办完了在老家工作所有离职手续,然后就定下去上海发展的计划。
而那时候其实没有积攒啥积蓄,工作一年多下来省吃俭用也就多出了1万多。而自己上网了解了下上海的租房价格,基本上一个普通合租单间就在1500-2500元之间,而且基本都是押一付三,也就是需要先交4个月的房租,将近6K-10K的支出。
这对我来说是个难题,因为还没找到工作,也不确定自己到底能不能行,所以当然是希望能省就省些。后来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联系上了当时在上海的一位大学同学,正巧她公司就在一个公寓里,公司平时就她一个人,老板在美国,所以晚上可以让我睡那公寓,白天我再出去面试求职。那时候平均一天安排2-3个面试,所以有时候公司距离住的地点太远或者第二天面试时间较早,我就会选择找一家地理位置合适的网吧住上一宿,以便第二天起来能够准时到达公司参加面试,现在回想还是挺有意思的。
另外因为自己也没啥技能,也不想再考虑专业相关的方向发展,所以面试的主要就是销售类岗位,所以offer还是比较好拿的。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定下了工作,就是在自如做管家,其实也就是很普通的销售岗位,做房屋的租赁。而当时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家很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所以还是很高兴的。
后来工作大半年后,发现这个工作其实很难在收入上有累积效果,也就是大家收入相差都不大,而重复性的工作本身确实对个人的成长帮助不大,所以综合考虑后还是选择了离职。
你看这就是没有底层方法论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所吃的亏。
后来在2016年10月前后,那时候自己选择休息了一个月,期间再次高密度的读了一些书,也就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对我后来影响深远的两位老师——李笑来和王东岳。
第一位是笑来老师,他是我在得到APP上订阅了他当时的专栏《通往财务自由之路》后认识的,然后顺藤摸瓜去看了他的公众号以及之前发布的书籍,知道他是一位在很多领域都取得过很多成就的人,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他第一份工作的起点也是从销售开始做起,后来做到新东方名师、畅销书作者、专栏作家、著名投资人和亿万富翁。那时候我真的是通宵看他的文章,另我深为震惊。而那时候自己积累的知识还非常有限,而他文章中涉猎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所以很多细节总是被自己忽略,也不太容易能够集中注意力去理解他文字背后的思想,通俗点说就是读起来太费劲。最后实在没办法,我就要求自己大声朗读出来,以帮助自己能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就这样我开始有了朗读好文章的习惯。
再后来,我也学会了直接用电脑重新把重要的文章,甚至整本书一边看一边敲下来,而这个方法也是通过笑来老师了解到的,他早年读书的时候也会这么干,而且很多时候是拿着英文原版书直接敲下来的。这个方法虽然很笨,但确实非常有效,可以很快的让自己沉下心来去看书,去理解和不错过任何一个书中的细节。后来我也使用脑图的方式,去帮助自己梳理文章的脉络,也都非常有效。
现在一晃已经5年过去了,笑来老师后来开设的很多付费课程,我几乎都报名了,他的所有书籍我也也看了不止一遍。期间能够感受到他还在不停的成长,当然也能感受到自己也有在进步,有时候在听他讲课的时候,自己大脑中都会不自觉的蹦出他下一句话或者下一个词要说啥,往往也都能猜中,这么干的时候每回都会令我感到高兴。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感悟:榜样的力量。
小时候其实自己身边并没有什么令自己特别佩服的人,所以也就没有啥目标。后来读大学的时候,开始欣赏那种有知识文化的人,比如上文提到的:罗振宇、高晓松,还有罗永浩,冯唐,陈丹青这种当代的中国文化名人,觉得他们都很厉害,谈吐举止都非常气定神闲。但在这个阶段我还没有产生强烈想去模仿他们的感受,只是单纯的欣赏。
后来工作后,开始产生想要学习效仿那些自己真正钦佩的人的想法,而笑来老师就是我在读书、思考、行动方面的榜样,这些方面一直深受他的影响。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曾经树立过几位榜样,他们都是当时公司中的高管,在某方面都有很强闪光点,所以我也有很认真去观察和模仿他们,并想尽办法去和他们多交流、沟通。
再往后,我发现自己开始能够从周围的任何人身上找到他们各自的优点,并且发自内心的去学习他们的过人之处。通过给自己树立榜样,让我自己占了很大便宜,也就是让自己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我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后来观察也会发现,其实有这种行为习惯的人还真不多,人们普遍是瞧不起这,瞧不起那,太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而往往忽视人家的优点。另外就算是真遇到自己欣赏的人,也会碍于面子不敢直接去夸赞对方,不敢去尝试进一步接触和相处,好让自己可以从中看到更多的细节,更快的去想明白人家为什么会在这方面做得这么好。
因为笑来老师,我重塑了自己很多的概念,以及做事情的方法论,甚至我的价值观。这些都对我后面的工作以及人生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学会了:要只字不差的阅读,要珍惜自己的注意力,要不断的去主动升级自己的大脑,要学会将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要独立思考,要注意认知偏差....
最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位榜样在身边,很多在别人眼里需要苦哈哈的坚持的事情,在自己身上确实就完全不存在了。
第二位老师就是王东岳先生。这是我在《混沌大学》里面遇到的一位哲学老师,也算是带我迈入哲学领域的老师。同样在刚开始的时候,我是被他海量的知识体系所折服:从人类历史的演变,诸子百家老子、孔子、墨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到西方神学、印度佛学,古希腊一脉演进的哲学发展脉络、到古代中医、到现代西医,再到近现代的科学等等,在他那边都可以娓娓道来,讲的深入浅出,充满哲思,而到每次课程小节的时候,总是能让你产生焕然大悟的感受。而在最后讲解他自己的哲学思想的时候,又是一次思想盛宴,确实让我非常着迷。
他的思想是完全务虚的,也就是说完全没有任何实用性可言,反而如果过于深信他的思想会对我们处理日常生活带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惑。但光是这一点就很合我的口味,因为我非常认同知识本身肯定不是真理,人类对知识的掌握必然存在偏差,并不用说在追求实用性的时候会产生进一步的对知识的扭曲,所以追求实用也不应该是一个严肃、自觉的文化人应该去设立的目标。
另外人类求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在运用我们最为晚近才发育出来的大脑皮层的过程,一个运用我们的理性思考能力的过程,而这是我们作为现代智人来说最为宝贵,也是将我们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方面,所以追求知识的过程本身就可以是纯粹高贵的精神享受。
在2019、2020两年时间里,我在上下班的路上以及睡觉前都会播放他的课程音频内容,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甚至后面利用早上的时间将他的《知鱼之乐》录读了一遍,以及在2021年将他在《混沌大学》里面的系列课程共144节内容,边听边敲了一份逐字稿出来,以便于我可以更好的吸收他所讲的知识体系。
这基本上就是我这一年主要发生的一些事情,遇到了两位人生的老师,同时来到了上海,开始了正式的打拼。具体后来又做了什么,下面我会继续分享。
04
27-28岁
从2016年年底,一直到2020年年底,这四年时间里我一直在教育行业工作,工作岗位属于前端的电话销售,头两年里我主要是做个人销售,后两年中开始偏向于团队管理。我所从事的教育领域是很一个非常细分领域,具体是做关于大学生求职教育的,主要是帮助即将面临毕业求职的大学生,提供求职规划定位和相关的面试辅导。因为这会涉及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同的求职行业岗位,以及不同的求职地域,另外大公司的校招面试流程也比较复杂,且竞争激烈,而普遍校园里很难提供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所以大量的大学生其实在即将毕业的时候都对职业规划非常片面和缺少准备, 这也就孕育出了对我们的业务诉求。
我记得在我刚开始接触工作的时候,就是每天给一些潜在的学生打电话,告诉他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求职服务,可以怎么帮助他,然后询问有没有进一步咨询的意向,之后通过添加微信取得进一步沟通,所以工作内容还是很简单的前期挖需为主,我们一般就叫ColdCall,也就是在完全陌生状态下的电话拨打。这种营销类的电话我相信每个人都接触过很多,比如像各种银行、贷款公司、或者各个行业的销售顾问都会打过来,询问是否有相关业务的需求之类的。
但那个时候我发现很多做的时间久的同事可以非常专业的引领着学生做电话咨询,最后能够让学生非常信任这个顾问。这让我产生了很强烈的好奇心,也让我真正领略到销售的魅力,而且每一个老顾问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这更加点燃了我想做好这件事的欲望。
但很快我就遇到了这份工作的第一个门槛,我发现自己其实连最简单的Cold-Call也不太会打,说话常常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的情况。往往在自己说了老半天后,结果发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或者很难把握整场沟通的走向,更别提后续更为专业和系统的提供咨询服务了,这在当时的挫败感是很强烈的。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想了很多办法,甚至背了很多所谓的话术,但效果都很一般,因为人家的沟通思路你就是无法通过表面的模仿几句话而掌握的。后来实在没办法,我又采用了一个笨办法,那就是找了很多老顾问的沟通录音,一边听一边写下来,尝试着先把别人的思路学习过来,还是从最基础的一个疑问,一个回答开始模仿,同时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去大量弥补专业知识,以便让自己可以更有自信的去面对各式各样的学生的诉求和困惑。
最后证明这个策略是非常正确的,虽然一开始慢些,但到后面自己的基础越来越好,以至于自己更愿意和那些更为优秀的学生沟通,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再到后来随着自己开始带团队培养新人,有机会可以观察更多新入职的同事,发现很多新人不能有效进步的核心关键,仅仅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前期是需要通过模仿来提升自己的,而不是一上来自己就能做好的。
另外在那段时间里,我也系统学习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情商常常有不够用的情况。而销售是一个需要和人打交道的事,所以如果能够更容易的理解每个人的思考习惯,内心诉求都非常重要。而一开始自己常常会忽视这方面的诉求,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全然不去思考别人的感受和动机。所以常常会做出很不周全的行为,从而在推进事情发展的时,总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且在很多场合,自己说话也很容易冒犯人,虽然自己事后也能意识到,但就是无法做到事前避免。
后来随着心理学方面的深入学习,以及工作经验的累积,总算慢慢提升了自己这方面的表现。虽说不能很好的面对所有的场合,但基本上能做到够用,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会考虑周全,尽量做到成为一位靠谱的人。
而我也总算挣扎着成长了起来,成为一位比较成熟的顾问,收入也实现了一定的提升。期间也大大小小经历了很多,但幸亏自己总算是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了自己身上,没有放弃个人的成长,而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一点点的积累。
05
29-30岁
随着对业务的越来越熟悉,我期间换了一家公司做起了团队的主管,以及后续的经理。在这个阶段,我自己最大的收获,其实是可以更加深入的去观察每位成员的特点和状态,可以说是对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也有了更多的基础去理解更加重要的一些思想和概念。
比如:对管理的理解。
管理在表面上看,是对流程的把控,对制度的规定,甚至对人的控制。但更深层次来说其实是为了让每个人能有更好的发展和收获,所以这就势必要求管理者最需要考虑的如何能够保证团队业务本身,要能够足够快速的增长。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也就都不存在了。大家忙着赚钱都来不及,忙着做事都来不及,那会有时间去干别的事呢?反过来如果业务本身不能做到足够快的增长,或者甚至不增长,那么团队就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如果这个时候管理者不去把最为核心的问题解决好,而是浪费时间去处理这些表面的问题,其实就是不是最佳管理者的表现。
再比如:对“客户终身价值”、有“增长加速率”的生意的概念的深入理解。
原来我们设计一门生意模型时候,要考虑的不是客单价,而是客户终身会在你那边作出的消费价值,也就是客户终身价值。这个纬度的切换直接可以把市面上大量的低频高客单价的生意做一次重新评估了。
另外一定要尽量寻找有“增长加速率”的生意模式,那就是说是那种呈现为幂函数曲线的生意模型,而这种生意是非常典型的靠复利,靠前期漫长的积累,最后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段内可以得到爆发的生意模型,遇到这样的模型一定要想办法抓住。
于是我突然发现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很大的商业硬伤:
- 提供的服务是非常低频的,所有用户购买一次后,终身很难产生复购的行为,于是虽然单次价格很贵,但其实算客户终身价值并不高;
- 这样的商业模式要持续发展,就只能不断的重复拉新、运营、留存、转化上循环,而用户很难感受到超值,双赢的用户体验,从而无法产生用户积累的复利效应;
- 作为前端的销售岗位更是如此,无法通过长期的工作积累下来有效的资源,这点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很致命;
- 因为通常是1v1咨询来进行销售转化,所以自己的时间只能在同一个时间段中被一个人占用,也就说只能销售一次,非常低效,当然这也是绝大多数服务行业都存在的问题。
所以基于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我自己也开始意识到这原来是一门不是很好的生意模式,后来在2021年的时候,自己也选择离开了这个行业,重新梳理和开启接下来的职业发展,而在这个时候我的大脑里已经有了很多清晰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链接。
06
总结
一路回忆过来,其实每个阶段的自己都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自己的判断质量一开始真的非常低,虽然后来有所改善,但整体来看也很一般。唯一能令自己感到欣慰的是,从来没有在成长上放弃过。另外得益于自己足够真诚的去面对自己的各种问题,才能让自己逐渐去弥补这些问题。另外也确实要感谢自己这么多年在书中找到的答案,让自己的生活发生着陆陆续续的变化。
最近这大半年来,自己又集中性的做了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总算再次挣扎着习得了几个对自己很关键的概念,再次也分享给大家,作为本文的结束。
- 做真正有积累的事情
如今这个社会的变化真的非常快速,所以身处这个时代的个体很容易产生焦虑,而媒体、新闻无疑在放大这份焦虑。
而我认为,真正化解这份焦虑的核心是:让自己去做真正有积累的事情。其实这类的选项有很多,我列举几个我觉得有用的选项:
读书,可以让我们积累更多的知识,甚至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智慧。
健身,可以让我们积累更为坚实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才是心情愉悦的基础,这是很多人会忽视的一点,尤其在如今的生活习惯下尤为重要。
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可以让我们不断积累社交资本,从而积累我们的社会影响力,这对我们未来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所帮助。
- 不断打造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长期观念的形成
还是说如今时代变化越来越快,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将越来越大,这里面最影响我们个人发展的就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是否可以依照这样的判断去提前安排布局自己的行动计划。
而另外一个方面说,要在任何领域有所成就都都需要长期的时间、注意力的投入,所以保持足够的耐心非常重要,同时保持对时间的感知也很有必要。
- 升级个人的商业模式,尽可能让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这也是我今年非常重要的一次概念升级,上文中也提到过。我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在2016年,那时候我刚刚开始有了一些工作上的起色,也就是说还处于将自己的同一份时间打包出售的更贵的路上,所以面对这个知识虽然也挣扎过想要运用,但确实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能力上欠缺的太多了。
后来在2018年的时候,我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又做了一次尝试,开始写了一些文章,但还是感到非常困难,没持续太久就放弃了。一晃到了今年,我前前后后已经写了60多篇的文章,虽然里面有大量的都是我学习的内容,但至少这次明显能感觉要轻松很多,而且也感受到自己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虽然慢些倒也无妨,因为毕竟这条路可以走很久很久。而最后势必我的时间可以通过写作被出售很多很多次,所以起始的时候写的差点就差点,阅读量少些也就少些,也就没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4.寻找公平交易的生意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几乎改变了所有生意模式,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每个人都可以查找到海量的信息以供自己做判断。虽说这种不对称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如果只是单纯的靠信息不对称来赚钱的行业和岗位,势必是逆互联网发展的潮流而动。所以从个人发展的来说,尝试着寻找双方共赢的生意模式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也就是找到真正物有所值的生意模式,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5.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其实是一个非常朴实的道理。但好像我自己从知道到真正做到这个道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在一些陌生的领域就会一不小心就退回去,变成一心只谋求自己利益,对自己有用的人,甚至有时候还会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别人利益。
但今年我又再次深刻意识到,只有真正进化成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一个人成长的终极表现。
6.践行是一切价值实现的必要手段
读书本身只是我们获得新的观念和知识的一种方式,并不能保证我们自动习得对应的技能或者观念。而因为读书本身就很花时间和精力,所以常常会让自己产生一种错觉:
“你看我已经很努力了,都在找书看了。”
我自己就很容易掉进这个坑里,因为读书占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反而成为逃避关键问题的借口,最后错失了很多本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时机。所以真的要警惕这个想法,去践行自己觉得正确的道理,直到让自己活成那个样子。
感谢大家的时间,以后我会继续梳理我在其他一些领域的学习心得和收获,让我们在未来一起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