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身处何地何种境地,我反复获得这样的体验:那就是问题的答案大部分都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那个问出问题的我,总是忘记,最后给出答案的也是我自己。
有人这样比喻:他说,你遇到了问题,好像碰到一扇上了锁的门,你需要打开锁才能解决问题,而开锁需要钥匙啊,我们都知道找钥匙绝对不是在门口发呆或者焦虑,而是到别处寻找。问题在这里,答案在别处。
每一次自己心绪不宁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往事涌上心头。我会想起自己高中考试时候的紧张,想起偷偷瞟着喜欢女生的心动,想起莫名其妙哀伤的时刻,想起被别人拒绝的尴尬,想起别人指着自己恶狠狠的怒骂,想起被人误解时的委屈,想起我最后一点耐心用尽时我的暴躁,想起夜里走在一个陌生城市的街道上的那份孤独,想起考试结果出来时的惊喜,想起错过了那样优秀的人的后悔,想起秋叶泛黄季节里的相遇,想起篮球场上汗湿衣襟的酣畅,想起谆谆教导悉心指导的前辈……此时此刻,我就沉浸在各种各样的情绪里,但是我很冷静,因为都是回忆里的样子,每次我觉得灵魂滚烫,对生活热情满满的时候,都是我最情绪化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我,是那个热爱生活的、充满好奇的我。(这时候我的脑子在控制我)
但是情绪只是暂时的,它丰富了我对生活的体验,也因为自身的模糊属性,让很多事情变得模糊不清。就像天凉了,玻璃窗上的水雾一样,我会用袖子慢慢拭去露水,让眼前清晰起来。这个让眼前清晰起来的过程,我叫复盘,这是一个我策划了很久,却一直没能如期完成的任务。(这时候我在控制我的脑子)
复盘中,我将通过回顾三年来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七本书和经历,重新自我梳理,自我总结。
首先,请移步读读这篇能够让人静下来的知乎优质回答,为了考研,我们能努力到什么程度?读完以后,能够让人极度冷静。
学习是什么?学习能做到什么呢?通过学习培养的是对事实的尊重,而摆脱对说法、看法的执迷,培养的是对复杂的美的欣赏能力,而远离低级的、消耗性的享乐的沉迷。追求到一定程度,不单单是在追求“趣”,而是在追求“美”,人生的最高理想是真善美中的“美”。
很多人能够学到“趣”,学到“趣”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到了这个程度就到极限了么,更进一步你会发现,“趣”也着实越来越少了,其实最后支撑你的,是“美”。数学家看到数字之美,哲学家看到思想之美,医生看到生命之美,艺术家看到人体之美,能够欣赏到美,怕是才到了追求的极致了。
在感觉到掌握了知识很久以后,居然开始不自觉的被偏见带走,于是最初的“掌握”事实上是根本没有掌握。我的一个很实际的体验,就是自己对疾病的诊断。文献,案例,病历,让人觉得疾病表现复杂多样,病人交流困难重重,但是疾病诊断的本质是一个推断过程,推断是基于什么?循证。循证又基于什么?统计学。所以,你很有把握说一个诊断,因为统计告诉你,百分之八十的人,出现这些疾病表现的时候,出现是这个病,下面才是去通过检查证明,究竟推断对不对。在一些大群里讨论病历,大家都开始分析,最后都会陷入这样的思维陷阱:忽略了流行病学,忽略了统计学,觉得怎么样都有可能,或者缺乏临床指南提供的最新数据,胡乱猜测一通,所以你看,通过复盘,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得到许多佐证。
这算是复盘第一天的一个序言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9878/d3deff95c093262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