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圩是泗阳县东南角的一块地方,原本是一个行政乡,辖十来个行政村,两三万人口,2000年行政乡撤销,与原裴圩乡合并为裴圩镇。本文所说的黄圩话是指撤并前的黄圩乡辖下的这块地方的土话。
当年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是一路向东南方向而去的,流到泗阳这里似乎更偏东向一些,于是把泗阳县大致切割为南北两块,南边称作“运南片”,北边称作“运北片”。南北两片人的口音有明显不同,但外地人不一定能听得出来。黄圩位于运南片最东南地块,东与淮阴县韩桥乡、南吴集乡接壤,北与泗阳县新袁镇相连,口音却与这几处地方有显著差别,而与西边的裴圩、裴圩西边的高渡、高渡北面的卢集、新袁更北边的李口几地的土话发音几乎完全相同。从李口北边的城厢至城厢西边的中扬、临河,口音在我们黄圩人听来已经渐渐变侉,再往西去的仓集、洋河,口音就更接近宿迁话(纯粹的侉话)而不是泗阳话了。
泗阳话在南方人耳中绝对和山东话、安徽东北部方言及苏北的连云港、徐州、宿迁话差不多,统统都是侉话,但在泗阳人听来,泗阳话要比其他地方的话好听得多,一点儿也不侉。曾经还可以作为金字招牌张扬于江苏各处(尤其是南京周边)。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江苏省省主席韩德勤就是泗阳人。听老辈人说,他特别顾念老乡情分,任命的省公安厅厅长和六合县公安局局长分别是李如龙和李之龙,也都是泗阳人。如果有泗阳人在南京、六合等地与人发生纠纷,一般都会得到偏袒;如果以老乡名义上门拜访,一般都会得到盛情款待;如果三个大人物中的某位发现自己的手下是泗阳口音,一般都会给予帮助和提拔。所以,当年在南京周边流行着一句顺口溜:“一听讲泗阳话,就把皮带(条)挂。”意思有两种:一种是上述三人听到讲泗阳话的,总会赏个大小不等的官干干(即“把皮带挂”);一种是当地人如果听到讲泗阳话的,千万不要惹他,惹了就要倒霉(即“把皮条挂”)。
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发音方面,其次才表现在词汇方面。比如全国有很多地方称父亲为“大”,但发音却是千差万别的。如果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黄圩话相较于普通话发音的总特点,我想“平翘分明,边鼻模糊,前后鼻音或分或不分,多入声,少平声,没有儿化音,上声去声较鲜明”似可担当。 因此,黄圩话听起来比较硬、比较直、比较短促。如父亲的称谓“大”用普通话来读,为“da(去声)”,很有调门;用黄圩话读,则为“da(入声)” 而且要在“大”字后面加一个“的(既不是入声又不像轻声)”,短促而没有腔调。下面再举两句对话为例:
问:li(入声)da(入声)li(入声)man(入声)lian(介乎轻声与入声之间)?
答:m(上声)da(入声)搞m(上声)man(入声)qu(入声)jia(入声)hou(去声)jiu(阳平)la(入声)luo(阳平)yin(入声)ze(入声)wei(去声)xie(上声)zhu(入声)qie(轻声)lai(轻声)。
换成普通话读音的文字:
问:你大你妈呢?
答:姆大搞姆妈去家后揪拉萝英子则喂小猪切来。
改用普通话词汇对应:
问:你爸爸和你妈妈呢?
答:我爸爸和我妈妈到屋后菜萝卜叶子喂小猪去了。
和普通话对照,黄圩话的韵母un、uan、yun、ui、uo,常被ong、uoen、iong、ei、eou代替,其中uan的替代音是我生造的,读起来特别拗口。比如:“群”、“穷”在黄圩话中都读“qiong(阳平)”,“君”读“jiong(入声)”、“菌”读“jiong(上声)”;除了零韵母“uan”都读“wan”外,其余碰到“uan”都读“uoen”,试试“转弯”、“攥紧”、“钻井”、“砖井”的读音;“岁”读“sei(去声)”,“虽”读“sei(入声)”,“堆”读“dei(入声)”,“文”、“闻”都读“ong(阳平)”,“握”读“eou(入声)”……“u”有时读“eou”,比如“屋”读“eou(入声)”……“she”大致一律读“xiei”,比如“社”读“xiei(入声)”。ch后的韵母如果是普通话韵母i,一般都读成e,或者变ch为q,变e为ie或iei,比如:吃,读“che(入声)”,彻、撤、扯,前两个读“qie(入声)”,后一个读“qiei(上声)”。zh后面如接普通话韵母e,则读成uoe(入声)或者改zh为j,改e为iei,比如:着,读“zhuoe(入声)”,这,读“jiei(入声趣去声)”。ian有两种读法,一种如普通话,比如“言”、“演”、“燕”、“烟”、“严”等,一种相当于读成yi+an,如“颜”、“眼”、“雁”等等。
黄圩话的语调往往又很丰富,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陈述、疑问、不满、无奈等等语气。假设有个女孩叫“小燕子”,黄圩话发音为“xie(上声)yan(去声)ze(轻声)”。如果你问她的名字,她会告诉你她叫“xie(上声)yan(去声)ze(轻声)”。如果你跟她熟了,呼唤她答应你,你得这么说:
“xie(上声)yan(去声)ze(轻声)ei(介乎阴平与轻声之间)——”
如果她没有听见,你想要提醒她,你就得这么说:
“xie(上声)yan(去声)ze(轻声)a(上声)——”
如果她还是不理你,你有点生气了,你就得这么说:
“xie(上声)yan(去声)ze(轻声)ou(介乎阴平与轻声之间)——”
如果有人干了一件不太好的事,而你知道是小燕子干的,想表达轻蔑的意思,你得这么说:
“哪guo(入声趋去声)干滴哎(连读)?xie(上声)yan(去声)ze(轻声)ai(介乎阴平与轻声之间)——”
……
黄圩话的词汇与泗阳别处大致相同,一个“剋”字几乎可以替代所有动词,只有少数词汇与普通话区别较大。这里简单列举几例:
普通话 黄圩话 普通话 黄圩话
别着急 莫动离则 回家 走家
水塘 水汪 游泳 洗澡
胸部 心堂口特 脊背 脊檩盖则
膝盖 锅盖则 脚指甲 脚趾盖则
屁股 屁头则 短裤 突扎裤则
芦苇 芦柴 厕所旁 粪堆捱德
土块 泥款则 救个急 转战略弯子
衬衫 小褂则 背心 两根筋
短大衣 二大袄 收麦子时 麦口
收山芋时 山芋市 纸牌顺子 拖则((rou入声)则
快点儿 赶紧麻着(臊丁嘎则)
手忙脚乱 连赶三四滴(连赶嘛滴)
瞧不起人 荞麦地瞧不起秃丫特
光棍汉 滑和掣(滑和尚)
倔强 掆棒
月牙儿 亮夜牙则
癞蛤蟆 癞鼓则 蝌蚪 小黄姆(m入声)则
青蛙 青歪(wai阳平)则
淫话 纳村话 我的天啦 姆(m上声)亲拖则诶
打抱不平 吃横劲
……
词汇的发音规则基本和上文的介绍相同。
黄圩虽然位于洪泽湖北岸,有成千上万亩芦苇荡、莲藕塘,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照理说应该有渔歌、有情歌、有四季农谚、有地方戏,可惜却没有自己的民歌和地方戏,整个泗阳县也不多,印象中只有一首流传在赌友圈里的《麻将歌》,记几句在下面:
小鸡无毛飞不高(一条)
横吹笛子竖吹箫(二条)
二丫头睡死觉,插里半截不知道(三条)
火车道,开两条(四条)
……
三星一出冒多高(三饼)
歪头男人死没窍(南风)
白皮白肉嫩娇娇(白皮)
……
很形象、很生动、很色情……
四季农谚当中,我好像听说过:
“黄金铺地,老少颛腰。”
还有一些俗话:
高高大大门前站,不吃饭来都好看;
萝卜头子就地滚,做活都嫌蠢。
茅草地,狗舔碗,一辈子不受公婆管。
癞鼓咄咄坐,到老不忍饿;青歪跳一丈,有吃赶不上。
骑车三不累:顺风不累,下坡不累,带小大姐不累。
……
还有几条有趣的歇后语:
癞鼓垫床腿——死撑活捱。
癞鼓爬脚面——不咬人瘆人着滴。
小狗掉粪堆塘——有吃有喝滴。
屎壳螂到处飞——找死。
……
还有一些骂人话:
个夺相哦!——瞧你那死样子!(男人专用)
这造东则!——这个熊孩子(这个坏东西)!(男人专用)
苦鬼!——较轻的骂人话。(女人专用)
绝相哦!——稍重的骂人话。(女人专用)
绝你妈的!绝八代的!小绝种的!——很重的骂人话。(女人专用)
日你血(亲)妈么的!——很重的骂人话。(男人和已婚女人通用)
小日妈的!——长辈对晚辈昵骂。(男人和已婚女人通用)
……
民歌确乎没有,整个泗阳县好像也没有。下面两首不知道是不是:
三浆妈伙下酱豆,大龙妈么吃不够。
……
胡仓胡仓胡胡仓,蚂蟥叮在卵皮上。
打了一个大花碗,戽了一碗小疙当。
黄圩人乃至泗阳人到一起喜欢互相挖苦(黄圩话叫“曹杨”),听得懂的话,就会觉得特别有意思。比如两个人分骑一大一小自行车,骑大车的比骑小车的快,这时候就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骑大车者:li(入声)zen(阳平)zen(去声)慢滴诶?(你怎么这么慢啊?)
骑小车者:坑,ne(入声)zi(去声)en(轻声)lao(轻声)!m(上声)zen(阳平)nen(入声)搞你比哎!(哎呀,那自然啦!我怎么能跟你比呢?)
骑大车者:怎滴哎?(此话怎讲?)
骑小车者:nim(上声转阳平)ne(入声)qiei(入声)则(轻声)zhuoen(入声)一queon(阴平)赶m(上声)zhuoen(入声)多少queon(阴平)则。(你嘛那车子转一圈赶上我转多少圈子。)
骑大车者:ne(近阴平)m(入声)huoen(入声)!(那我们换着骑!)
骑小车者:niou!niou!niou!(均为去声)m(上声)才be(入声)哩,到时候nim(上声)ne(入声)qiei(入声)则(轻声)zhuoen(入声)多ao(上声)queon(阴平)则m(上声)才zhuoen(入声)一queon(阴平)则。(才不呢!才不呢!到时候你那车子转多少圈子我的车子才转一圈。)
骑大车者(大笑):ge(入声)屌人!li(入声)zen(阳平)be(入声)说li(入声)me(入声)屌用滴哎!(你这个屌人!你怎么不说你没本事啊!)
能这样对话的黄圩人,性子直,性情真,走到哪里往往都有朋友,但是也会常常得罪那些喜欢曲里拐弯的人。——而在我印象中,大多数黄圩人都能这样对话,但也有不少人仅仅停留在表面。
下面,想补充一下黄圩话中的几种称谓及发音:
同姓长辈:
祖父——di(入声)de(轻声)
祖母——奶ne(轻声)
父亲——da(入声)de(轻声)——ba(阳平)be(轻声)
母亲——man(入声)me(轻声)
大伯父——大yiei(轻声)
大伯母——大man(入声)me(轻声)
二伯父——ai(去声)大yiei(轻声)(以此类推)
二伯母——ai(去声)man(入声)me(轻声),
亲叔叔——ai(去声)yiei(阳平),三yiei(阳平)……,xie(上声)yiei(阳平)
亲叔母——ai(去声)娘,三娘……,xie(上声)娘
同姓平辈:
兄长——大guo(入声)ge(轻声),ai(去声)guo(入声)ge(轻声),san(上声)guo(入声)ge(轻声)……
弟——统称xie(上声)弟
妹——统称xie(上声)mian(入声)me(轻声)
对外姓不同辈份的称呼:
姓+与同姓各种辈份相同的称呼
对长辈和平辈中的年长者,是不能称呼姓名的;对同学和关系亲密的平辈朋友可以互称名(不带姓);对晚辈而又年龄较自己小的可以称名(不带姓)也可称小名,对比自己年龄大的晚辈一般不称呼小名而称大名(不带姓);长辈对年幼的晚辈在亲昵时可以骂一些脏话,但不能对姐妹的孩子,晚辈不许翻脸更不许回嘴,谁翻脸谁就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长辈生气时骂晚辈脏话也是天经地义的,但很可能引起同样生气的晚辈的回骂,这时候舆论相对会公平些;平辈之间正常交往时不能相骂;无论长辈还是晚辈,都可以文明地相互取笑逗乐……由是观之,黄圩是个礼仪之邦,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礼仪的正是这些不能随便弄错的称谓和言语中的规矩。
离开故乡黄圩已经三十多年,由于当老师,通常免不了撇普通话,但并不能把黄圩口音彻底清除,而我身边的黄圩人或者泗阳老乡似乎也是这样。这说明,家乡话已经成为故乡留给我们的胎记,或者说乡音已经溶入我们的血液中了。曾经为在学生和同事面前偶尔冒出的一两句土话感到羞愧,现在想来,真是可笑。
说实话,我的“闲谈”只是闲谈而已,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辗转在世界各地的黄圩人参与校正和查漏补缺的兴趣。看过本文,如果有精通国际音标的乡友,能够给黄圩词汇注音,留下声频资料那就更漂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