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长帮助患上心理疾病的孩子时,都会遇到哪些误区?

家长帮助患上心理疾病的孩子时,都会遇到哪些误区?

作者: 成都圣安米悦心理咨询 | 来源:发表于2021-04-21 09:20 被阅读0次

今天早上,我们接待的首位来访者是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他的母亲非常急切地询问我们:“这孩子整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机,应该怎么帮助他?”

转载自《沈阳脑康心理专科》

我们问她:“你看到孩子这样,是什么心情?”

这位家属回答:“我当然是生气啊。抑郁症不是应该多出门活动,整天躺在床上干什么?”

我们又问:“那你看到孩子这样,都做了些什么呢?”

她说:“我就劝他呗,让他出门和朋友玩会去,他不听,我催他,他还和我吵架。”

相信这位母亲的经历,对于孩子患抑郁症的家长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公众号上,我们经常会收到来自家长的提问:

“我的孩子有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我该怎么帮助他?”

这个问题很难用几句话来讲清楚,但我们可以给关心这个问题的家长一些提示。

首先,如果家长们想帮助你的孩子,就必须要停止苛责,先去理解对方。

不管是怎样的心理症状,大多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幸,偏巧砸到了孩子身上。

很多孩子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或是做出逃学、打架等行为,可能都与成长环境以及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01.

因家庭教育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说起有关青少年心理的话题,必不可少的就是背后的原生家庭以及亲子教育。

孩子虽然年纪小、社会经验浅薄,但是他们仍然是独立的、能够思考的个体。

如果家长们的教育方式太过粗暴,或是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就会加重孩子们的生存压力。

上周,济南大学的一位学生就因长期被父亲打骂,被干预未来的人生规划,导致患上了抑郁症,最终选择自杀。

再往前追溯,当初因母亲的一巴掌,而直接在学校跳楼的男孩身影还历历在目。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脆弱且敏感的,因此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更应当慎之又慎。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会在孩子患病之后萌生出改变的愿望,但有时又会不切实际地期望自己一旦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症状就可以立刻消失不见了。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孩子的症状是多年的成长环境下逐渐促成的,即便家长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孩子内在的人格已经形成了定式,可不是简单地换个环境就可以改变的,这还需要整个家庭和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努力。

02.

家长更应该正确表达你的关心

绝大多数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都缺少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联接。

请注意,仅仅是关心衣食住行和学习并不是真正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联接。

给予孩子真正的情感关注和情感支持,恰恰是很多家长们特别欠缺的教育技能。

当一个孩子的情绪很少被家庭关注到,父母极少与孩子交流情绪和感受时,这样的养育环境会非常容易使孩子的内心缺少情感联接和依恋。

当孩子未来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就很容易感到无助和退缩,这也正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因素。

之前有位抑郁症来访者的母亲曾问我们:“我已经非常努力地去和孩子沟通了,但是她不理我,该怎么办呢?”

我们便问这位母亲:“你都做了些什么呢?”

母亲回答:“她在沙发上看电视,我就坐在旁边陪她一起看。”

我:“这样做是很好的,你们之间有交流吗?”

母亲回答:“我问她电视里演的是什么,她让我别吵,说很烦。”

我:“你看电视的时候,喜欢别人在旁边一直问你吗?”

母亲回答:“不太喜欢。”

很显然,这位家长选择了一个不好的沟通时机,“关心”反而打扰到了孩子。

我们给的建议则是,她可以找其他的时间和女儿进行情感沟通,比如带女儿出去吃晚餐,然后很自然地聊女儿感兴趣的事情。

03.

停止要求患病的孩子“表现正常”

有很多孩子正在接受治疗的家长都会向我们抱怨:

“他(一个患强迫症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收拾桌子,桌子为什么一团糟”;

“她(一个因抑郁症休学的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就知道整天躺在床上睡觉”。

很多家长看到他们所觉得不顺眼的行为时,就会去指责孩子。

而家长需要理解的是,孩子“不正常”的行为正是他们的症状之一,而不代表孩子有着顽劣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到、了解和温柔地对待。

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除了满满一腔的爱,家长们或许也更需要学习科学的养育方式,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长帮助患上心理疾病的孩子时,都会遇到哪些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pm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