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563852/4e4051531ca9d398.jpg)
做班主任时间长了,一些要求、课堂上讲了的知识点如此多遍,原来都是在做无用功,我深深的体会了站在讲台上唾液四溅讲出的大道理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趴在学生耳朵上的要求都是隔靴搔痒。
现在孩子都是天生的演员,当面向我保证说:“老师,我今后不玩手机了,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不容易,我要考个好成绩报答他们;”并且还把那块爸爸退下来的手机交给我,转眼周末回家,还是每天5个小时以上的游戏时间,作业、试题、誓言统统都不管,最后两眼通红,头昏脑涨之后,也到了上学的时间了。每个周末我都很认真的唠叨一遍,玩手机游戏的危害、学业的重要性,周末时间的合理安排等等,我讲的也算条理清晰、思路明确、情真意切,当时我感觉会有一些人感动的,内心也许能热乎一下,当回家后,到了那个环境还是禁不住诱惑吧。
做数学题,我要求三步走,第一步先认真读题,并且用铅笔指在图上;如果这一步还不能理解题意,就走第二步:读题画图,加深理解;第三步:一句一句的理解题意,找全条件,拓展每个条件的延伸,结论用什么方法得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数学题都能在这三步之下就能攻克,可是到了考场,我的要求还是被忘到九霄云外了。
还有就是课堂纪律,一个大集体,难免有人要说话,我要求真的有事情小声说话,包括课下,这事我是天天讲,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不要影响到他人,总有写孩子拼着命的喊,我想他小声说话是怕他人不会注意他吧,不知道为什么,这群孩子说话总是用吼,总是记不住老师的要求。
说到这个话题,真的让我迷惘,难道教育就是这样不厌其烦的约束,就像唐僧似的的一遍一遍的唠叨,用老师永不退却的热情去感染他们;还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转变他们的思想,那么这个激发到底用什么方法呢?
我有个亲戚,女孩,在高中的爱上一个男孩,爱的死去活来,可是后来,男孩把她给甩了,她伤心欲绝,寻死觅活,几天没吃饭,后来醒来发愤图强,如今自强自立,现在正读研究生;这个刺激是真的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可是代价也很大,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走出来的;
方法想了一箩筐,鼓励、谈心、各色各样的活动等等,形式多样,总是不能让孩子走进一个自觉学习的习惯,一个自律的管理模式,一种强烈自信的生命成长状态。难道我所做的种种,都是“隔靴搔痒”。
亲爱的孩子,何时让我看到我所付出的一切,都对你们有所帮助;让我看到一丝丝收获的喜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