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米德提出的“主我”与“客我”的概念,在社会学书籍中每每引用,但我认为,这个理论归到社会心理学领域更为恰当。
以下是我这段时间重温该理论的心得笔记。
描述性定义
“主我”是作为主体的个人(以下称“自我”)的自生地、非反思地、冲动地对情境刺激的直接心理响应。
“客我”是遵循社会规范的那个“我”。它把自我视为客体,从他人的角度甚至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评价自我的思想和行为。
“主我”和“客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了统一的自我。
有关“主我/客我”的结论
第一,“客我”规范和约束着“主我”的外在表现。
第二,“主我”的外在行为常常表达了“客我”的期望。否则,这个人会被大家视为“喜怒形于色”“不成熟”。
第三,“主我”可以偏离“客我”而思想或行动,偏移量大小不一,有时完全相反。事实上,对多数人来讲,默认情况下“主我”会占据优势。
第四,“主我”偏离“客我”的频度(不是程度)很高时,会导致自我对“客我”进行适应性调整,甚至一百八十度转弯。
第五,当很多人对“客我”进行了同向调整时,很可能会引起社会变迁。
“主我”为什么会经常占据主导优势
人类天生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是本能,正是自我保护的意识保护着人类的安全,我们才能繁衍至今。特别地,人类对精神世界也有自我保护意识,即,自我对自身的思维会形成天然的认同。
对自我思维的天然认同,使自我面对不确定性外在情境时,能够充满信心地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它也极有可能使自我摆脱“客我”的约束,在信马由缰的状况下伤害他人与社会。
社会学心得笔记:认识“主我”“客我”,以及克制“主我”的一些方法克制“主我”的一些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感官和思维分开,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来注意你深处的环境,只是静静地去感受,而不去做任何思考。
这怎么个意思呢?比如日本画家东山魁夷,他因为亲眼目睹并感受到了二战给普通民众、给自己的家人以及他自己带来的深重苦难,所以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在《山韵涛声》里讲到:“很早以前,我就感觉到自己不是主动地而是被动地活着……由于自己有这样的感觉,才感受到存在于地球上的一切生灵和自己都有同样的宿命。从此以后,在我邂逅的风景、所相对的风景之中,我仿佛听见同我的心相连的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搏动。”他的人生观相当消极,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也养成了他能够克制“主我”、“被动地”接纳和感受大自然的习惯。正因为他把克制“主我”做到了极致,世界上才多了一位特别的风景画家。
我们不是要“被动地”生活,不是提倡“冷眼”看待可爱的世界,而是要强调,克制“主我”,就是要把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剥离开来,首先是客观地去感知世界、感知事物,不带有自己的任何主观看法,把“主我”无情地关在我们感知世界的门外。
这种方法有很多局限性。其一,观察到的有可能是假象。其二,只调用感官而不调用大脑进行同步思维、也不连带出各种情绪来,这很难做到。其三,抽象事物无法被感官直接观察到,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本身就调用了大脑思维。
第二种方法,把格局放大,从自我的狭隘立场中走出来,发现、感知和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
这里还得说到“思维认同”这个术语。它的外涵,既包括对自我的认同,也包括对自我以外的认同。对自我的认同是人的本能,它可能仅仅通过“主我”来实现,也可能是“主我”与“客我”对话后形成的,极端情况下,它通过全盘否定自我来形成。
不经过与“客我”平等地、充分地对话,只从“主我”一厢情愿地形成对自我形成认同,大概率地会产生错误。
所以,需要我们从自我中跳出来考虑问题,也就是仅从“主我”进行的认同,转变为“主我”与“客我”平等对话后形成的认同。很显然,这与我们常说的“放大人生格局”有关系。放大人生格局不是技术上的事情,它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所以和上述第一种方法不同。
放大格局,对他人认同、对社会认同、对国家认同之后,自我的活动空间无形中也得到极大扩展和丰富。
社会学心得笔记:认识“主我”“客我”,以及克制“主我”的一些方法第三种方法,养成观察自己思维的习惯,乐于反思,勇于反思,善于反思。
按照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反思,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思维对象而思之。
为了克服“主我”自发地开动起来,我们可以采用“反思”的办法——自觉去体察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在无意识中形成对自我的认同。
如何进行反思?就是质疑自己的认知——重点就是质疑“主我”。
质疑“主我”是很难很难的,因为当要质疑“主我”的时候,“主我”就换了个位置,变为“客我”了。
一旦把“主我”摆在“客我”的位置,你就能发现贪婪、欲望、痴迷、狂暴、自暴自弃……关于这点,我不想再多说下去,只想提醒一声,反思的初期是痛苦的,我想痛苦程度不亚于强制戒毒。但形成反思的习惯是重要的,就像戒毒是重要的一样。
以上只谈了如何克制“主我”。对于形成“主我”与“客我”平等对话、互动的方法,我们还没有论及。那又得单开一篇文章讨论了。
更进一层,人们,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的内心深处,常常既有“客我”影响下形成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又有“主我”掌控下产生的自私自利和佛家所说的“七苦”,两者间的矛盾,实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和话题有关“阴”“阳”调和,有关人生哲学,更得专文论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