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导读
我们做运动,跑步、keep,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
我们学时间管理,如GTD、时间四象限、番茄时间法、34枚时间金币、每天三件事等,为了更好的掌控时间;
我们关注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完整的营养物质,为了能量充足;
我们练习冥想、坐享、正念,为了训练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更专注;
可是对于我们的精力,你采取什么措施去训练它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精力等同于自己的状态,大家通常的找状态的方法就是痛痛快快睡一觉、吃一顿大餐、疯狂的玩一次,
不过这些方法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找回状态么。难道我们不在状态了,就只能这样来调整么?
在回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精力到底是什么,精力是状态么。
- 在汉语字典里的“精力”的定义包含精神、体力和专心竭力。
- 《超级精力管理术》认为,精力是每个人做事投入度的基础,分为精疲力尽、全情投入、游刃有余等不同层次,主要影响因素为运动、饮食、睡眠等生理基础和情绪压力状况。
- 《你充满电了吗》一书提出,精力是一种能量体系,如果把人体想象成电池的话,精力的状态就像是电量的储备状况,精力包含意义、互动和能量三大要素。
- 而在本书《精力管理》里,“精力”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身体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四种精力源。
那么哪种定义是对的呢,我也不知道。
但是从精力的来源上看,我更倾向于身体、情感、思想和精神这四大部分。至于互动、专心、能量,都是这四种基本元素的演化。
你的投入程度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效能表现,所以当你能够全情投入到你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当中,我们会收获快乐的心态,享受那一刻的幸福。
这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当你精力充沛,你会有出色的表现,健康与快乐;反过来,当你有出色的表现、健康与快乐时,也一定离不开旺盛的精力。
盖洛普公司在2001年调查显示,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全情投入的上班族大约有26%,约55%表示不够投入,另外19%的人是在消极逃避。这些人不但自己工作不开心,还会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其他同事,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更糟的是,他们在公司待的时间越长,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就越低。10多年过去了,这个数据又会有多高呢?
想想你自己吧,你对工作有多投入?你的同事呢?你的下属又如何?
那么如何管理自己的精力呢?
作者给出了四条原则,提炼出最重要的两点分享给大家:
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精力账户,对它进行补充与提取。
想象成这是一座水库,你需要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来,才会持续不断的水流出来,供我们使用。
保持收入与支出的平衡,这是精力管理的基本原理。就像手机电量低时要及时充电,保证续航。
其次是适当休息,劳逸结合。
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过的是一种敌视休息的直线型生活:平时工作时间超长,极少休息;即使放假也日程满满,甚至比上班还累。
这种拼命透支体力和脑力,又不懂得及时恢复和补充的模式,容易让人变得焦躁、易怒和难于集中注意力。
在《24小时社会》里也提到这样的观点:“我们的身体,本来是白天狩猎,晚上睡觉;现在却全天候工作和玩乐,坐飞机在地球两端来回穿梭,或是深夜还在外汇市场买进卖出。我们总是“以机器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很多人因为过度疲劳、透支健康,从而出现猝死或者过劳死的悲剧。
为了健康,我们有必要重建我们的作息规律。
找到自己的休息节奏,实现劳逸结合、规律作息的律动生活模式。
比如给自己设置阶段性的“停歇时刻”,也就是在处理完一项任务或者连续工作很长时间后,迁移到放松状态。
李大钊说:“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西方谚语也讲:“All work,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理想的人生是既能在工作时全情投入,也懂得适当地忙里偷闲,享受生活。
总的来看,这两种做法都强调了精力补充的周期性,即把精力管理视为一次次钟摆式运动。
为了便于大家践行,作者提出了三个关键步骤,帮助我们做好精力管理。
分别是:确立目标,面对现实、采取行动。
第一步确立目标要求我们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关键任务是确立核心价值观、个人的工作与生活愿景,就像《小狗钱钱》里的“梦想板”。
而这个步骤其实是带我们走进自己的渴望,通过认识自己来找出自己的梦想。
第二步是面对现实,其实也是收集信息、了解现状。
首先是系统了解你的生活情况,包括身体、饮食、睡眠、运动情况、情感、思想和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其次是找出无法进入全情投入的原因。
第三步是采取行动。主要就是建立习惯,改变原有不合理生活模式。当然了具体方法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讲述。
总结一下:
1、精力管理的定义,由体能、精神、思想、意志构成;
2、精力管理的原则,周期性摇摆与劳逸结合,重点是平衡;
3、精力管理的步骤,即目标-调研-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