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元的零食到几千元的手机,都有号称“只要邀请朋友在链接页面中帮忙‘砍价’至0元,即可免费获得该产品”。但是,许多网友却反映砍价后无法成功购买。近期多起案例显示这是一种新型犯罪。
01帮忙砍价却被坑存款
郭先生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帮忙“砍价”购物的链接,上面写着“找朋友帮忙砍价,最低0元就可以购买苹果X手机。”郭先生当即点了进去,帮朋友点击了“砍价”键,留下姓名和电话后,页面马上显示“你已帮朋友砍了68元!活动时间有限,只要填写信息参与活动,找朋友参与砍价就能零元购手机。”郭先生不假思索地将链接转发到了朋友圈,并给好友发信息要求帮忙“砍价”。
没多久,郭先生却收到了一条信息,上面显示他的银行卡被划走了600元。密码不知道怎么被泄露了,余额一次性被转干净了。好在微信绑定的不是存钱的卡,不然损失肯定更大。怀疑就是填写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02身边朋友收诈骗短信
李先生也是朋友圈砍价的受害者。他看到一个朋友发的帮忙砍价链接,出于给朋友帮忙,自己没有多想就点了进去,并输入了自己的手机号码,页面也显示“你已帮朋友砍了XX元”。之后,李先生身边的许多朋友都收到了一条留着李先生名字的诈骗短信。李先生怀疑,自己和朋友的信息,就是这次砍价活动泄露出去的。
03砍价成功没买到商品
王女士曾参与过朋友圈内的“砍价”活动,但却并没有因为“砍价”得到任何好处。为了让更多人帮着砍价,她不仅将链接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还让亲朋好友转发到30多个微信圈里找朋友帮忙。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王女士终于将价格从4000元左右砍到了0元。但是,当她点击购买键时,却发现货品已经售完,无法购买。
刑减观点:微信“帮砍价”活动起初只是用于营销。不过,之后这种成本低、操作简单的营销手段被不法分子盯上了。他们通过朋友圈“砍价”收集个人信息或骗钱,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新型的犯罪手段,其行为已涉嫌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司法解释,网络诈骗罪的起刑点为3000元,犯罪数额累积计算。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表现之一,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通过“砍价链接”获取他人的手机号码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刑减团队再次提醒大家,对朋友圈发布的砍价赢大奖类似营销须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填写个人信息,特别是敏感信息千万要谨慎填写;对于要求转账汇款的一定要核实好对方具体身份后再汇款;一旦被骗后一定要保存好聊天记录,及时报警。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03841/47706bb0a2bd03a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