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迷踪》绝对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特别、最有新意的一部电影。
说它特别,是因为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是通过诸如电脑网络、电脑摄像头、手机视频、聊天软件、社交软件等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至于你会有一种错觉,恍若是自己坐在电脑屏幕前亲身经历一般。
比如影片一开始,有几秒钟的停顿,画面呈现的是电脑开机后的静止桌面。这让我一度以为是自己的电脑忽然被黑客入侵,不会动了!愣了两三秒种之后,才看到一个箭头在屏幕上游走,这才回过神来,我的电脑没有什么问题。
我以为电影开篇即是如此,随着剧情的发展,镜头就会自然而然地恢复到正常的,我们熟悉的拍摄手法,即用摄影机直接对着演员,展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但是直到影片结束,我才明白过来。这部电影的导演从一开始,就直接将摄影机对准了电脑屏幕,根本就没有打算移开!
所以,想追求清晰度的观众,绝对会对这部影片失望。因为影片中呈现的画面和人物的形象,都感觉像二次过滤后的结果。想想也的确如此,用摄像机对准一部电脑的屏幕拍摄,画面不可能达到完美。
而正是这样的不完美,才会给观众造成一种错觉——感觉有些像自己坐在电脑前处理自己拍摄的视频,也有些像自己拿着鼠标,点击每一个网页,接通每一个社交软件一般。
所以,整部影片的真实性非常强。观众有时候会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倒像是在看一部真实的纪录片。
这种方式拍摄的影片,我是头一回看到,所以觉得手法独特,视角新鲜,代入感非常强。
影片的新意,则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方式以及人性的思考。
故事开始不久,观众通过电脑屏幕看到的是家庭录像中,家庭摄像机所拍的一家三口的画面,爸爸大卫·金和女儿玛格特的嬉闹,妈妈帕米拉和女儿温馨的时光等。
这些情节,观众是从家庭摄像机的角度,看到的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妻子因病去世,留下父女二人相依为命。
虽然家中只剩下父女二人,但生活依旧继续,过得波澜不惊。爸爸经常通过社交软件和女儿互动,问她的学习,和女儿视频,责怪她没有及时清理干净厨房堆满的垃圾桶,在留言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等等。
直到有一天,女儿忽然间人间蒸发,遍寻不着后,大卫才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些他一直蒙在鼓里的残酷现实:半年前,玛格特就已经不上钢琴课了;女儿的脸书等社交软件中,和她互动的都是一些不知道真实姓名的网友;在学校里,女儿的同学也都对玛格特的行踪表示爱莫能助,因为她不太合群,也没有多少朋友;玛格特的自拍视频中,大多显示的都是孤独、不快乐的镜头。
这些情节,观众则是通过众多的软件,诸如网络视频通话、脸书、网络等角度,和惊讶不已的大卫一样,了解到玛格特不为人知的一面。

此外,导演还通过手机视频通话功能、交通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网络收看电视台的突发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来进一步推进故事情节的开展。而这些画面,观众依然是通过大卫放在房间里的电脑屏幕,打开的若干个窗口中具体了解到的。
整部影片,各种社交媒体软件,成了最大的主角。
这也应对了我们当前的生活。从起床的那一刻,我们的生活已然被各种电子产品绑架。个人用的手机平板,上班用的电脑,生活中被各种智能机械化电子设备所包围的我们,早就成为了它们的奴隶。
生活看似丰富多彩,交流看似“天涯若比邻”,各种软件看似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人和人的距离感觉却越来越遥远了。
影片中的大卫·金和女儿玛格特不就是如此吗?生活在一起的父女俩经常交流的方式竟然是通过各种社交软件,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真是滑稽,更是一种讽刺!
当得知玛格特被害后,原本对她漠不关心的同学们,忽然间对着电脑镜头痛哭流涕,说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是值得怀念的好同学等等。人们在可录制的视频软件面前,表现得特别有人情味,而实际上呢?玛格特去了哪儿,和谁在一起,喜欢什么,没有一个人清楚。
这一点,她的父亲也难辞其咎。

我们一边揪心地为玛格特的命运担心,一边又慨叹着人心的冷漠。
虽然网络社交媒体让人情变得淡薄,但大卫也恰恰是通过网络发现了女儿失踪后颇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最终揭开了令人瞠目的真相。
我想导演之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拍摄影片,是想告诉所有的观众,人情冷漠,和网络的发达,社交应用的多样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一个人,只要有一颗爱人之心,无论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
同时也让为人父母的我们警醒,自己孩子看似快乐的外表下,是否隐藏着不愿意与父母知晓的秘密?而我们又如何让孩子能够与我们坦诚相待?
所以,豆瓣上对此片给出高分,也就不难理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