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孩子为什么不断扔东西,你帮他捡起来他继续扔?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才知道,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顺应孩子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帮助儿童顺利度过一个个敏感期。
1.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3岁-4岁幼儿的执拗不能单纯的叫做固执,说孩子很倔,其实他只是到了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理活动会形成一定的心里秩序,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一旦成人破会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而读到这里我也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姑娘,只要你不按他的想法去做,他就会生气,不理人,一个人趴在桌子上。而在书中我也学到了解决的方法,首先教师不要按自己的秩序规则来想事情,你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要学会理解他并且表现出对他的理解。其次学会变通,教师应该灵活处理问题,不能死守规矩。而且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要理解罢了,而这也是孩子多需要的。先尊重再认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