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阶段:小学
1、硬笔 | 仿宋字
我是从拿个树枝啥的在地上乱画开始学习“硬笔书法”的。
大约在刚上小学不久吧,父亲开始逼着我写仿宋字。那时候既不知道啥叫“仿宋”、为啥叫“仿宋”,也不知道什么结构、线条,只是拿着父亲丢给我的报纸或者杂志上边的印刷体仿宋字照猫画虎。开始是一天一页田字格,后来逐渐增加,完不成任务要被打,完成任务才能干别的!
纯粹是为了避免挨打而完成任务,所以也不用心,自然学得不好。大约写了两年多,一直都没什么效果。我被打了几次后有些破罐子破摔,父亲在家时间少,后来也逐渐放松了监督,估计他当时是挺失望的。这一段儿时间很失败,不管是父亲的教育还是我的学习。
现在回想起来,父亲教育的初衷可能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当年作为村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初中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是村里小学的民办老师。后来参军跳出农门,再以文书的身份提干,后来长期从事参谋、干事等机关工作。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公文印发等机关业务、标图识图等参谋业务,还是当干事写材料,都是手写仿宋字。 如果要是写领导的讲话稿等印数少的,就用钢笔在稿纸上写; 如果是大量印刷的话,就是用铁笔钢板去刻蜡纸[1]再油印。我父母都是单位上的笔杆子,自然也都擅长写仿宋、魏碑乃至一些美术字体,也许希望我能子承父业。
远一点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大学录取率很低、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大学老师周伯伯,他家的哥哥复读了好几年都没考上,后来父子反目成仇堪称人间悲剧。这件事不仅给我留下了童年阴影,可能也影响了父亲的潜意识。我一直觉得至少我上初中之前,父亲应该没奢望过我能上大学,所以他给我的人生规划,肯定是去当兵。如果再能写一手好字,就能复制他的成功经验了。
回头再看,是我那时候不懂事,辜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好在后来我考上了大学,不用靠写仿宋字吃饭了,遗憾的是浪费了两年多时间,基本上没什么效果。可能也不该说一点效果都没有,至少还是有两个成果的,一是为以后练字乃至学书法打下了基础;二是仿宋字到了大学时终于派上了用场。
2、硬笔 | 庞中华字体
三年级开学不久,我转学了。印象中似乎就是那段儿时间,忽然开始流行庞中华字体,差不多是举国都学庞中华。这时候,可能父亲对我的仿宋字已经失望了,于是就买了一本庞中华的字帖让我学。
记得就在这几年,父亲拿到了本科中文专业的文凭,也参加了几次各级书法比赛。每天晚上,一盏昏黄的25瓦白炽灯泡,一个当时俗称“一头沉”的写字台,父亲在正面学习,我在侧面写作业、完成父亲布置的写字任务。
对我来说,庞中华字体和仿宋没啥区别,只是每天盲目地、机械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字是没怎么长进,副产品就是我小学六年级之前就把中文本科的教材读完了,也把比较有名气的诗词歌赋之类的用庞中华字体抄了个遍,后来初中成为语文老师的宝贝疙瘩、高中时被从理科班抓去当文学社社长、各级语文竞赛没空过手、高考语文除了作文几乎没丢分……可能也是那时候的童子功。
这一写,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写到了小学毕业。可能是老天爷实在看不过去了,让我有时也能写出几个像样的字,偶尔还能得到父母的夸奖。这里必须要感谢父母的坚持,每天的写字任务完成,他们当即就用红笔给我圈出写的好的。父母对我要求严,圈的很少,印象中经常几天见不到一个红圈,一页田字格,有三个红圈就可以让我高兴好几天。
那么,小学阶段的硬笔方面大概就是这样了,总之是浪费了不少纸和墨水,也把父母的几支当时还算比较好的钢笔给用的七零八落。投入的时间、金钱不少,直接产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毛笔 | 颜真卿楷书
小学阶段还学了一些毛笔字。最早是受外婆的影响,她老人家非常爱学习,毛笔字学的颜真卿。外婆的性格也很颜真卿,自强自立、刚直不屈。在外婆家住的时候,就跟着她学写颜真卿。说来也怪,我小学时候硬笔写得不怎么样,反而是毛笔的颜体写的很有点感觉。 至少母亲对我写的颜体是比较满意的。母亲是一个把“争气”二字作为口头禅的人,很少表扬和鼓励我,既然得到过她的肯定,现在回想起来应该还是不错的。
三年级转学后,新的学校有位姓李的很老的老师,人称李老爷子,似乎是省级、至少是市级的书法家。据说他老人家小时候是“神童”,被推荐到“满洲国”上的日本人办的精英学校上学。后来参加地下党,抗战时期、解放前后也曾叱咤风云过。可惜如此牛人在“文革”中被打倒了,平反时他年纪也大了、身体也差了,就半隐居地在我们这个新建的小学教小孩子。
李老爷子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办了一个书法小组,我混进去了。我属于他的学生当中有一定基础的,在他的指导下进步也比较明显,不谦虚地讲,李老爷子原本是很喜欢我的。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我那时候喜欢整蛊,就趁李老爷子不在,骗同学们说李老爷子珍藏的墨条里有千年人参,吃了之后可以增长一甲子内力。一方面,李老爷子的墨条里肯定加了麝香冰片之类的,闻起来香气扑鼻;另一方面,那时候已经开始流行武侠小说了,不看书的人也看过电视剧,里边经常有某位大侠掉落山谷,吃了某天材地宝增长N年功力之类的桥段。我没想到同学们信以为真,你争我抢地把李老爷子的墨条吃得连渣都不剩。李老爷子见到同学们黑乎乎的嘴巴,得知真相后勃然大怒,斥我“顽劣不堪”,将我逐出师门。其他同学虽然留下了,但每个人都被打了一顿手心。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非常可惜,既可惜自己失去了跟随名家学习的机会,也很可惜被吃掉的那块墨条(应该是很贵重的,搞不好还是块古墨)。初二的时候,我家搬过一次家,之后就再也没见过李老爷子了。后来上大学离开家乡,也很少回去,要不是写这篇文章,也想不起李老爷子了。按他老人家的年纪推算,如果还健在的话,得快一百岁了。
被李老爷子赶出来之后,就在外婆和父母的非专业指导下,断断续续地接着练,算是基本没扔下颜体。可能平时坚持得不大好,但每年的寒暑假都坚持写,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
这里说的蜡纸现在已经基本见不到了,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还有一些二手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