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昭王即位以后到秦昭王四十二年以前,秦国丞相虽有数次更易,但魏冉既为王亲国戚,又有立昭王之功,所以能几落几起。
在这四十余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秦国实权控制在魏冉及宣太后手中。在他任相期间,秦国有很大的发展,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但是,在魏冉当政期间,不仅大权独揽,还重用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等家族亲贵。
随着秦国对外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宣太后、魏冉这一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愈来愈大,他们不仅有大片的封地,而且擅权专政,连国王都不放在眼里。
“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这不仅与秦昭王发生利害冲突,而且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
就魏冉本身而言,自从取得陶邑封地后,其地在齐国边境附近,他为了扩大自己这块土地,宁可舍弃三晋,也要“越韩魏而攻齐”。
这种舍近求远的战略,完全不是从秦国利益出发,而是在图谋私利。魏冉以权谋私,聚敛财富日增,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秦昭王三十九年,魏人范雎入秦,以“秦国之危于累卵”为话题,力陈魏冉执政之弊。他指出:秦越韩魏而攻齐是失算的,若少出兵则不足以伤齐,若多出师则有害于秦国。
同时,范雎提出与魏冉相反的策略,即“远交而近攻”,因此取得了昭王的信任。
他还指出:秦国之所以推行那种错误的战略方针,根本在于宣太后与魏冉。并说他们的权势早已超过国王,甚至在秦国以外,只知有宣太后、穰侯和华阳、高陵、泾阳诸君,而不闻有其王。
范雎抓住了魏冉及宣太后的要害之处,秦昭王听后大为震动。
秦昭王四十一年,秦昭王免除穰侯魏冉的丞相,拜范雎为丞相。同时收回宣太后所控制的权柄(第二年病逝),并将魏冉、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放逐到关外。
魏冉免相后被逐出国都,深居陶邑,虽富于王室,然身受挫折,权势削夺,心中不畅,以至忧愤而死。死后葬在陶地。同时秦国收回陶邑,改设为郡。
(摘自“中国历代外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