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新时代,不同的大师给过不同的说法。德鲁克说这是一个 “不连续的时代” ,查尔斯·汉迪说这是一个 “不理智的时代” 。我前不久在读霍布斯鲍姆的书,他说这是一个 “断裂的时代” 。现在一些商业畅销书还会使用 “量子的时代” 这样的说法,因为量子物理大家多少都知道一些,描述的是微观世界里高度动态的、不确定的状态。说法不一样,但描述的特征其实是一样的。新的时代是一个 VUCA 的时代,这是四个单词的首字母: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即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简而言之就是,周围的一切变化得越来越快,越来越不可预测。
面对这些快速发生又影响深远的变化,我们作为教师也必须做出改变。我们要改变的远不止是怎么做出更漂亮的 PPT 课件、怎么更准确地猜题、怎么更有效地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的改变,我们最终面临的将是一种 “降维打击” 。这种打击直接来自于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做这些事情远比我们人类更有效。现在人工智能可以更有效地写出新闻通稿、进行股票交易,甚至诊断疾病。如果我们教师的工作还停留在 “知识的二传手” 这种低价值内容的话,我们离失业也就不远了。
面对这些变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将其视作是一种机遇。我很喜爱的作家 Kevin Kelly 说过一句话:“人工智能的时代最大的价值是,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人性。” 我套用这句话也说一句:“人工智能的时代对教师最大的价值是,帮助我们反思教育的本质,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
我非常赞同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观点:“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我们前面说过,如果学习的内容就是记住那么多公式、年代、理论……的话,那么我们不用跟人工智能比就已经输了。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常常会把 “信息” 和 “知识” 混为一谈;把 “记忆” 和 “应用” 混为一谈;把 “懂的东西多” 和 “有见识” 混为一谈;把 “会考试” 和 “能解决问题” 混为一谈;把 “学校学习” 和 “终身学习” 混为一谈。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影响一个人未来成就与幸福的并非学术知识,而是各种个人能力,比如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这些却恰恰是现行教育内容中普遍缺失的。面向未来的学习究竟应该学习什么,尽管各种研究的结果以及政策标准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思路是一样的。
我们一方面被这样的谆谆教诲感动,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不知道那些离奇现象,没有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不曾遇到诱惑和挑战呢?这些寄语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的学校系统把学生隔绝在了真实的世界之外,他们学习了书本知识,却不曾认真面对过自己真实的内心,解决过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反思:语文教学可去何从?
阅读,不仅仅是课本,学生应该多读书,广泛读书,从论语,庄子,到,到名人传,到海底两万里,到美的教育,到历史,政治,到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到当代时政新闻……读有所学,有所思,有所领悟,有所反省和批判。
写作,我想现在高考作文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思辨能力的培养就是读和写。不断的输入和输出。不读,没有思考的来源,没有对比的内容。不写,不能把思想沉淀,不能锻炼语言表达,输出是对输入的考核,输出是对输入的质量的检验,输出倒逼输入,只有输出才知道自己的思想到哪个点。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我想语文不管高考题如何变化,这两点做到位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学生如何做到这两点?
教材仅仅是一个素材,是教学的点,由教材向外扩展,由一串百,考察的是语文老师的阅读力。
图书馆不仅仅是摆设,学生需要到图书馆读书,查阅资料,甚至是写出自己论点的文章。这种研究能力从小学就该培养,高中生应该是信手拈来。
关于写作,我也需要好好学习,小说,议论文,演讲稿等体裁的写作技巧唯有实践才能真才实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