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这一波热潮毫无疑问是由深度学习引发的,深度学习及其引发的技术已经在图像识别、游戏等任务中超越人类,并让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带入人们的生活。
显然我们这里说的深度学习这个概念不是指这些深度学习的算法。
但是我对深度学习的关注确实是从人工智能打败人类那一刻开始的。
我们让机器通过各种复杂的算法学习,机器通过这些算法快速决策,不断迭代,目前正在以不可预估的速度在发展,变成日后可以帮我们开车,帮我们理财,帮我们做各种事情的人工智能产品。
作为教师,我们教学生学习,从课本到实践,
把我们的一套算法毫无保留的提供给学生,
可是学生并没有像机器那样快速学会那些算法,
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大学教育无用,
既学不到真正高深的知识,又无法获得职前所必备的技能。
最终变成连基本的到课率都很难保证。
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手一机,人机大战的局面已经到来,很多时候,教师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课程,竟然抵不过学生的手机,因为里面有手游,可追剧、看直播,微信聊天,学生似乎都非常忙。忙到没有时间抬头看看老师今天穿的什么衣服。甚至一个学习过去了,不知道老师长什么样子。
听到很多老教师抱怨:
一代不如一代
但这解决不了问题。
MIT传媒实验室对大脑活动的研究表明
听报告式的讲课中,学生的大脑几乎处于非活跃状态,甚至活跃水平要低于他们睡觉时的脑电波。
换句话说
学生听报告时比在床上还要接近睡眠状态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要带着手机上课,因为他们不想一直睡四年~~~
富兰说: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学
这种教育学就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意味着深度参与,深度理解,深度合作,深度应用和反馈,深度评价和反思。
形成这种结果需要采用全息的系统观重新看待教育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这种改革本身就是深度的,
它的目的是指向深度学习的
它的过程是指向深度参与的
它的师生生生关系是指向深度合作的
它的评价是指向深度评价的
它的教育环境是指向深度考核的
唯有此,才有可能带来深度学习的结果
那么我们应该从何切入深度学习呢?
结合富兰的书,我自己的体会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板着脸只会讲述的老师估计hold不住现在90后和未来的00后们。
想象他们的脑电波你也许就会原谅他们,
因为他们的是真正的数字一代原住民,
他们每天可接受的信息刺激可能比我们要多的多,
而且他们的注意力时间更短,
所以他们容易在课堂失焦,瞌睡和跑神。
解药有,需要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建立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学伴关系。
在相互学习上做文章
这里的相互:是指教学中要积极安排各种活动,分散教师的统治地位
创造学习空间,
让学生向学生学习,
学生向互联网学习,
师生共同学习,
教师从学生身上学习。
当教学事件从单一的讲授改成多元分享和思想碰撞,那么原来push(逼迫)才能达到的效果也许现在通过pull(吸引)就可以做到
现在还记得有一次听学术报告,所有的中国专家恨不得把自己吹成一朵花,既不能提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又不愿过多展开他们研究的细节,听着十分没劲。
后来来了一位美国专家,他上来先说自己一会会在讲座里面埋下3个错误,8分钟后,报告结束谁能听出这些问题在哪,他有小礼物奉送。现场马上就燃了。尽管是全英的报告,着实是好好听,好好思考了,那次之后的若干年当我听到深度学习的概念时,头脑中立刻闪现出当时的画面。可见印象之深刻。
其实新型师生关系背后的有着这样的隐喻:
1、没有人是拥有全部真理的圣人,尤其是在这个知识信息快速迭代的时代。
2、深度学习结果是教不出来的,只有信息才能被告知,记忆和考核的时候被提取,知识,能力甚至智慧都是需要深度学习也未见得能掌握的
3、教师要拥抱自己的无知,努力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才有可能引领着自己的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只有永远的好奇心和永恒的求知欲才能让深度学习有机会发生。
您对深度学习有什么见解,欢迎到评论区回复耶!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