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家,就是我们家,每当当家做主的男人结婚生子之后,称呼也就渐渐的从小李转变为了老李。今天这个文儿,不讲历代的老李们,专讲讲老李家女人们的故事。
01、太奶奶
太奶奶是我爷爷的母亲。
我爷爷出生那会儿,赶上了日军侵华,每一家的日子都过得清贫。无数的家庭,在那场民族劫难中破碎,幸存的也是东躲西藏、飘摇着过日子。
太奶奶一生只生了爷爷一个孩子,但是却同时哺乳了三个孩子。另外两个,一个是出生不久,便没了母亲,另一个是太爷爷路边捡回来的。
有人劝太奶奶,“自家的孩子已经不够吃了,还喂那多出来的两张嘴做什么”
太奶奶回道,“都是孩子,只要有一丝心气儿,就不该放弃,吃点苦能活仨,值!”
02、奶奶
奶奶姊妹四个,排行老大,原生家庭其实过的不错。
在那个年代,就因为过的不错,反倒成了一些人的“眼中钉”。这些人,专捡过得还不错,孩子又多的家庭入手,夜黑风高时把孩子偷来“卖掉”。
奶奶的爸爸妈妈,为了保住孩子,又为了能在以后联系上孩子,便主动的把老大和排行老三的“老舅”从邢台卖到了石家庄。于是,奶奶成了爷爷的童养媳,老舅成了旁边村一个没有孩子家庭的养子。那一年,奶奶七岁,老舅三岁。
成为童养媳后的第二年,奶奶跟着太奶奶去旁边村赶集,碰到了在门口玩的老舅,后来就一直跟那孩子玩,怎么叫也不走,她说那是她“弟弟”,于是,奶奶认了那家人为干亲。整个过程,奶奶给我们讲的时候,轻描淡写,可是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些,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不容易。
后来就是结婚、生子,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原本是小幸福的。
可是就是女儿长到十二岁的时候,老家来信儿了,说是她娘身体不行了,走之前,想见见这个被自己卖掉的女儿。“怎么能不恨呢”奶奶说,可是知道了背后的原因,又做了母亲的奶奶,还是选择了原谅。
大雪纷飞的时节,带着十二岁的小女儿,先是坐火车,后来又徒步走了十几公里的山路,回到了离开三十多年的老家,病榻前伺候了两三个月,送走了自己的母亲。
归来时,再次经历冰天雪地,走十几公里山路,她的小女儿被冻的发起了高烧。到家后,就是感冒一直不肯好,缺医少药的年份,断断续续治疗了两年,生命终结在十三岁。
村里的老人说,那段时间,忽的就觉得奶奶苍老了很多,看着她在地里出工,蹲在地里,一边干活儿,后背也随着一阵又一阵的起伏……谁心里也明白,那是她在抹泪。
之后,在她的生活中,这段经历好像被她遗忘了,再也没有跟人提及过,一直都是勤恳劳作、抚养子孙……我长到了十四五,才从旁人口中知道我曾经还有个“姑姑”。
五年前,奶奶被查出了食道肿瘤,去世的前两个月,她突然间,会时不时的提起她那个女儿“那会儿是太穷了,耽误了孩子,要啥啥没有”“要是她还活着,能看看现在的生活,该多好”“要是她生到现在,也不至于被感冒给带走了”“我这一辈子,活到现在,什么好东西都见过了,什么好吃的也都尝到了,就算走了也没有遗憾,唯一亏欠的,就是那个‘短命的女儿’”。
后来,奶奶走了,唯一的遗憾就是“缺医少药的年代没保住的女儿”。
03、妈妈
我妈,是个60后,也是个赶时髦的人,家里留有的发黄的旧照片里,她是波浪卷、带着大墨镜。
我妈,是个高中生,在她们那个年代,高中文凭也是相当了不得。
我妈,虽然个子不高,但还是个运动健将,曾经人家可是用打篮球换来生产队工分的那种人。
我妈,结婚后,就做了标准的家庭主妇,照顾我跟弟弟,还有家里的四亩地。
我们长大入学后,闲不住的老妈,开始四处接零散的活计,她在家里踩着缝纫机加工书包、安装拉链、到村口的作坊加工塑料衣架、瓶盖……收入多不多我不知道,但那时我们家窗台上,始终有用牛皮纸包裹成一卷一卷的2分、5分硬币,供我和弟弟每天去拿零用钱。现在想来,90年代那会儿的农村,我和弟弟绝对是孩子群中财务自由的代表。后来,不仅仅是财务的自由,还有各种各样的自由。只要我们提出来,我妈认可的,就都可以去做。
如今,我和弟弟都结婚生子了,当了奶奶和姥姥的老妈,依旧没闲着。她说“大事儿是帮不上了,小事儿还可以做很多”,除了接送孩子,每天很多的时间,她都在尽力侍弄着村里分的一个小菜园,每年总有那么几个月,我们家以及分到邻居家的菜,多到吃不完。
从太奶奶、奶奶、到我妈,约莫百年间,老李家出现了三代当家的女人,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根子里的东西,却又是相同的。她们每个人都很平凡,又都在自己的故事里,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她们经历的,加起来,可不就是百年来国家的挣扎、独立、艰难、与富足。
网友评论